52古典>汉语词典>通宝在词典中的解释
tōngbǎo

通宝

通宝读音为 tōng bǎo。意思是:中国历代对钱币的称呼。最早使用这一名称的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的铜钱开元通宝。直至清道光以前,钱币大多以通宝为名,前面加上年号,有时加上国号。

繁体通寶

拼音tōng bǎo

注音ㄊㄨㄙ ㄅㄠˇ

词语解释

  • 中国旧时钱币的一种名称。起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造的“开元通宝”。以后历代都曾沿用,“通宝”二字前常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于币面。如南唐的“唐国通宝”、代的“太平通宝”、代的“至正通宝”、代的“大明通宝”、代的“康熙通宝”等。

    网络解释

    • 通宝 (古代方孔钱之一种)
      1. “通宝”是中国自唐初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早期多以重量作为钱币名称,如半两、五铢。另有元宝、重宝、之宝等钱。唐代改变了秦、汉以来钱币以重量命名的习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五铢钱,开始铸造开元通宝,币面上下右左有“开元通宝”四字。“开元”意为开辟新纪元,“通宝”意为通行宝货。有人按顺时针方向回环来读作“开通元宝”,成为后世铜币以“通宝”或 “元宝”命名的由来。
      2. “通宝”名称为后世沿用,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号(国号),如唐代的“建中通宝”,南唐的“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北宋的“太平通宝”,南宋的“大宋通宝”,明代的“永乐通宝”,清代的“康熙通宝”、“宣统通宝”等。辛亥革命后,云南、福建还曾试铸“民国通宝”。“通宝”钱一直流通了 1300多年,在我国货币史上占主导地位。

    词语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