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望
旦望读音为 dàn wàng。意思是:1.朔望。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2.周公旦与太公望的并称。两人均为周代之贤辅。
拼音dàn wàng
注音ㄉㄢˋ ㄨㄤˋ
词语分解
旦望dàn wàng
词语意思:
1.朔望。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2.周公旦与太公望的并称。两人均为周代之贤辅。
分词解释:周公旦: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先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并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朔望:
朔日与望日。即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潮汐随朔望而有所变异。
一和:
1.古指一个小笙。《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郑玄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也。”按:《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2.和协;和谐一致。
3.一会;一番。
农历:
1.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383天或384天,闰月在几月份也没有一定)。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太公望:
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俗称姜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后佐武王灭殷﹐封于齐。
词语意思:
1.朔望。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
2.周公旦与太公望的并称。两人均为周代之贤辅。
分词解释:周公旦:
西周政治家。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为周公。先助武王灭商。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他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叛乱,并大规模分封诸侯。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
朔望:
朔日与望日。即夏历每月初一和十五:潮汐随朔望而有所变异。
一和:
1.古指一个小笙。《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郑玄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凡四人也。”按:《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2.和协;和谐一致。
3.一会;一番。
农历:
1.我国古代历法之一。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中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十三个月(383天或384天,闰月在几月份也没有一定)。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俗称阴历。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旧历。
2.农业上使用的历书。太公望:
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俗称姜太公。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尚穷困年老﹐钓于渭滨。文王出猎﹐遇之﹐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后佐武王灭殷﹐封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