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寓言故事《鹖冠子.天则》:“夫耳之听主,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眼前被一片叶子挡住,连泰山也看不见了。后因以“一叶蔽目不见泰山”用为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或局部现象蒙蔽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或全体的典故。

《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其他 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蒙蔽,看不到全貌和本质。语本《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贬义。多用于观察事物方面。也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叶迷山”、“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词语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成语: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汉语词典: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猜你喜欢

  • 浊质凡姿

    谓姿质平常。清代洪升《长生殿.闻乐》:“想我浊质凡姿,今夕得到月府,好侥幸也。”亦用于喻指品德,才能的凡庸。并列 资质平庸,姿容平常。清·洪昇《长生殿·闻乐》:“想我~,今夕得到月府,好侥幸也。”△贬

  • 次公筵

    源见“次公狂”。指嗜酒者的筵席。宋史达祖《西江月.舟中赵子埜有词见调即意和之》词:“次公筵上见山公,红绶欲衔双凤。”

  • 三魂七魄

    道家谓人有三魂:胎光、爽灵、幽精。七魄: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晋代葛洪《抱朴子.地真》:“师言欲长生,勤服大药。欲得通神,当金水分形,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明代施耐庵《水浒

  • 蹄间三寻

    形容马的腾跃迅跑。《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曰):‘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腾者不可胜数。,”司马贞《索隐》:“七尺曰寻。言马走之疾,前后蹄间,一掷而过三寻也。”述补 马奔走时前后蹄

  • 牖下窥龙

    源见“叶公好龙”。窗间看到真龙。比喻面临真实情景。宋王安石《夜读试卷呈君实待制景仁内翰》诗:“蕉中得鹿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

  • 经世之才

    源见“经天纬地”。指治理国家的人才。明陶宗仪《辍耕录.御史举荐》:“某所荐者已百有余人,皆经世之才。”见“经国之才”。明·陶宗仪《辍耕录·御史举荐》:“某所荐者已百有余人,皆~,其在中外,并能上裨圣治

  • 苌弘血

    源见“苌弘化碧”。古指化为碧玉的忠臣之血。亦借指碧色。唐顾况《露青竹杖歌》:“玉润犹沾玉参雪,碧鲜似染苌弘血。”唐郑谷《光化戊午年举公见示省试春草碧色诗偶赋是题》:“苌弘血染新,含露满江滨。”

  • 笔误作牛

    《晋书.王献之传》:“桓温尝使〔王献之〕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甚妙。”后因以“笔误作牛”喻随机应变,化拙成巧或持功补过。【词语笔误作牛】  成语:笔误作牛汉语大词典:笔误作牛

  • 投阁

    《汉书.扬雄传赞》:“王莽时,刘歆、甄丰为上公(王莽新朝官制有四辅,位最高,称上公,刘为国师嘉新公,甄为更始将军广新公),莽既以符命(古时把某种所谓“祥瑞”的征兆,附会成君主得到天命的凭证)自立,即位

  • 鹭鵷

    源见“鹭序鵷行”。比喻班列整肃有序的朝官。元陈孚《开平即事》诗之一:“金阙觚棱龙虎气,玉阶阊阖鹭鵷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