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不识一丁

不识一丁

旧唐书.张宏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三》:“窦平《唐书音训》云:‘丁恐当作个。’予尝以窦说虽当,而无所据。偶读孔毅父《续世说》,引宏靖曰:‘汝曹能挽两石弓,不若识一个字。’乃作此个字。因知个误为丁,无可疑者。”“丁”与“个”形近,故误。后因以谓不识字或学识极浅陋。明焦竑《焦氏笔乘.不识一丁》:“苻坚宴群臣赋诗,姜平子诗内有丁字,直而不屈,坚怪问之,平子对曰:‘屈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坚悦,擢上第。夫庄子云:丁字有尾。若直下不屈,乃古下字也。下作丅,上作丄。若坚与平子,正不识一丁者。”明胡应麟《诗薮.六朝》:“嵇喜,叔夜之兄,吕安所为题凤,阮籍因之白眼者,疑其不识一丁。”


述宾 一个字也不认识。语本《新唐书·张弘靖传》:“天下无事,汝辈挽得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洪容《齐俗考》:“今文多用~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用于描写人文化低,不会识字。→不识之无


【典源】 《旧唐书·张弘靖传》:“又(韦) 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宋·洪迈《客斋俗考》:“今人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误焉。”

【今译】唐代张弘靖部下韦雍等指责吏卒,多冠以“反虏”罪名,对士卒说:“如今天下太平,你们会挽硬弓射箭,不如读书识几个字。”或说“一丁字”乃“一个字”形近之误。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一字不识,胸无点墨。

【典形】 不若一丁字、不识一丁、丁字不识、空腹无丁字、莫识一丁字、挽弓笑识丁。

【示例】

〔不若一丁字〕 清·黄遵宪《近世爱国志士歌》之四:“武门两石弓,不若一丁字。”

〔不识一丁〕 清·归庄《读书》:“一朝失身败名节,却似不曾识一丁。”

〔丁字不识〕 宋·陆游《书生叹》:“又不见垄头男子手把鉏, 丁字不识称农夫。”

〔空腹无丁字〕 宋·杨万里《初秋戏作山居杂兴》:“莫羞空腹无丁字,且免秋阳晒杀人。”


【词语不识一丁】  成语:不识一丁汉语词典:不识一丁

猜你喜欢

  • 颍上田

    源见“箕山之节”。借指隐居之处。宋文天祥《和曹倅赋别》:“未了醉翁事,重寻颍上田。”【词语颍上田】   汉语大词典:颍上田

  • 鼋羹

    源见“染指”。指精美的食物。元方回《寓杭久无诗长至后偶赋怀归五首呈仁近仲实》之四:“归与儿曹煮春荠,故应有味胜鼋羹。”【词语鼋羹】   汉语大词典:鼋羹

  • 桃花潭水

    唐李白《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后因以“桃花潭水”喻情谊深厚。《金云翘传》三回:“至于一片深情,桃花潭水不足喻也。”偏正 比喻情意深厚。唐·李白

  • 陆云笑疾

    《晋书.陆云传》:“少与兄机齐名,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吴平入洛。机初诣张华,华问云何在?机曰:‘云有笑疾,未敢自见。’俄而云至。华为人多姿制。又好帛绳缠须,云见而大笑,不能自己。先是

  • 禹鼎

    《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史记.孝武本纪》:“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

  • 鷃鸿

    源见“榆枋之见”。鷃雀与鸿雁。两种大小悬殊的鸟。比喻人们才识的高下。元周伯琦《至正元年复科举乡贡进士纪事》诗:“雠校稽鱼豕,铨题辨鷃鸿。”

  • 益者三乐

    对人有益的爱好有三种。详见“损者三乐”条。

  • 才高七步

    源见“七步成诗”。形容才思敏捷。《西湖二集.巧妓佐夫成名》:“还有若干一窍不通之人,尽都侥幸中了举人、进士而去,享荣华,受富贵;实有大通文理之人,学贯五经,才高七步,自持有才,不肯屈志于人,好高使气,

  • 虎石

    《汉书.李广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矢,视之,石也。”宋.刘斧《青锁高议》:张侍郎守郓州,有虎害物,公令吏持符追虎。虎熟视衔符随吏至,望公闭目,自蹲伏。公数其罪,挞之,约三日出境

  • 睹橐驼谓马肿背

    睹:见。橐( ㄊㄨㄛˊ tuó )驼:骆驼。 看见骆驼说是马肿了脊背。 讥笑人们少见多怪。语出汉.牟融《牟子》:“少所见,多所怪,睹橐驼,谓马肿背。”清.唐梦赉《聊斋誌异序》:“谚有之云:‘见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