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亡戟得矛

亡戟得矛

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战国齐邑)之余子(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余者为羡卒,即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兵器)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高诱注:“亢,当也”)也哉!’”

春秋时齐晋交战,齐国的一个士兵丢失了自己的戟却拾得了一只矛。丢了自己的武器,他心中总感到不愉快,便以此向别人去问得失,寻看法。路人认为,亡戟得矛,得失相当;叔无孙则认为,亡戟得矛,得失不相当。说得失相当,是因为戟和矛都是兵器,着眼于大同;说得失不相当,是因为戟和矛毕竟有区别,着眼于小异;所以即使对于同一件事,观点不同,结论也必然会不同。

后因以“亡戟得矛”比喻有失有得,得失相当。


并列 丢失了戟而得到了矛。比喻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语出《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多用于描写有失有得,或得失相当。


【词语亡戟得矛】  成语:亡戟得矛汉语词典:亡戟得矛

猜你喜欢

  • 调胹

    源见“盐梅和鼎”。烹调食物,喻治理政事。胹,烹煮,引申为调和。宋王安石《送刘贡父赴秦州清水》诗:“刘郎高论坐嘘枯,幕府调胹用绪余。”【词语调胹】   汉语大词典:调胹

  • 北山归意

    源见“北山移文”。指隐居之意。唐吴融《忆猿》诗:“犹有北山归意在,少惊佳树近房栊。”

  • 金瓶落井

    南朝 齐 宝月《估客乐》诗之二:“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后因以“金瓶落井”喻杳无信息。唐李白《寄远》诗之八:“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主谓 掉落深渊,一去不回。唐·李白《寄远》诗之八:“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家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城市逢春,但见草木丛生。 形容丧乱之后,春城荒凉景象。语出唐.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林语堂《记春园琐事》:“晴日时候,已可看见地上

  • 神人送玉衣

    《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传》“后三岁失父”裴松之注引《魏书》载:甄后幼时,每寝,“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相者刘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因以“神人送玉衣”为称颂贤后的典实。唐皇甫冉《赠恭

  • 空对空

    南朝梁武帝《灵空》:“皆从妄所妄,无非空对空。”以空头对空头,形容虚妄不实。主谓 以空头对付空头。形容彼此都用虚妄不实的一套相对待。南朝·梁武帝《灵空》诗:“皆从妄所妄,无非~。”△贬义。多用于表达人

  • 齐虏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载:汉高祖刘邦发兵击匈奴,齐人刘敬以为不可。高祖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后人诗文中因以“齐虏”指刘敬。元戴表元《〈齐东野语〉序》:“故庄周目《齐谐》

  • 百川灌河

    百川:泛指众多河川。河:黄河。 条条河川都灌注到黄河里。 形容水势汪洋浩荡。语出《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晋.释慧远《大智论钞序》:“汪汪焉莫测其量

  • 马革敛尸

    同“马革裹尸”。唐 慧偘《闻侯方儿来寇》诗:“羊皮赎去士,马革敛还尸。天下方无事,孝廉非哭时。”

  • 珠还剑合

    源见“合浦珠还”、“丰城剑气”。谓失而复得,分而复合。明王思任《重修〈三槐家谱〉序》:“盖不胜其珠还剑合,亡子见父之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