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人言不足恤

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不惧朝内外非议而执意变法事。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历任签书淮南判官、鄞(yín银)县知县、舒州通判。嘉祐二年(1057年)知常州。次年,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三司度支判官,迁知制诰。任朝官不久,就向仁宗上了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财政、军事和教育等的具体意见,主张变法革新,培养人才。但未被采纳。神宗即位,任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并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列举了北宋建国以来各项制度的弊端,阐述改革的必要,正与神宗意合。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拜参知政事(副宰相),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陆续颁行了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募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王安石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们以“祖宗法制”不能变的立场,反对变法,还把熙宁年间发生的自然灾害同推行新法联系起来,说是由于变法违反了天命造成的;甚至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和诬蔑。但王安石坚持变法立场,自信所见,执意不回。引经书文义作变法的理论根据,每每以数百言陈述己见,力排保守派非议。他针对许多人指责变法是不顺天意、不听人言、不守祖宗之法,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畏”说:“天象的变化不足畏,祖宗的法典不足以效法,人们攻击变法的言论不值得忧虑。”为了使变法的措施顺利推行,王安石将朝官和地方官中一些老成守旧的人几乎全都罢免,任用一些聪慧敏捷的弟子。熙宁六年(1073年)全国发生了严重旱灾,保守派乘机将天灾的产生归罪于王安石,第二年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变法遭到严重挫折。后来,王安石再次拜相,但于熙宁九年(1076年)10月再次辞去宰相职位。从此,他离开政治舞台,一直到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病逝,他都未回到朝中;次年在江宁钟山(今南京紫金山)逝世。

【出典】:

宋史》卷327《王安石传》10550、10551页:“安石性强忮(zhì志,刚愎),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qū屈,屈服,折服)。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xuān喧,便捷)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主谓 人言,别人的议论。恤,忧虑。不必害怕别人议论。语本《左传·昭公四年》:“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宋史·王安石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多用于为政或处世。↔人言可畏众口铄金 青蝇点素 三人成虎 暗箭伤人


【词语人言不足恤】  成语:人言不足恤汉语词典:人言不足恤

猜你喜欢

  • 佩紫怀黄

    指蔡泽想望将来怀里衣袋装着黄色的金印,腰间系着紫色的丝带。后以此典比喻身居要职,重任在身。蔡泽,战国时燕国(都蓟,今北京城西南)人,他曾以自己所学游说各诸侯国君主,谋求官职,但得不到赏识,他就去找会看

  • 东阳瘦损

    同“东阳销瘦”。宋 周格非《绿头鸭》词:“须知道,东阳瘦损,不为伤春。”

  • 绊骥

    拘系千里马的脚,比喻贤才受拘束。《淮南子.俶真训》:“身蹈于浊世之中,而责道之不行也。是犹两绊骐骥而求其至千里也。”北周庾信《谨赠司寇淮南公》诗:“绊骥还千里,乘鹏更九飞。”【词语绊骥】   汉语大词

  • 颡汗

    同“颡泚”。宋文同《夏日闲书墨君堂壁》诗之一:“冠带坐大暑,颡汗常涓涓。每惧落深责,取适敢自便!”【词语颡汗】   汉语大词典:颡汗

  • 不如意事常八九

    《晋书.羊祜传》:“会秦凉屡败,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而议者多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晋将羊祜平吴大计一时得不到

  • 此日足可惜

    足:多。 这个日子非常值得珍惜。 后常用作惜阴之辞。语出唐.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尝,舍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董必武《题赠〈中学生〉》:“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

  • 朋党

    结党拉派。《战国策.赵策二》:“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禁朋党以励百姓。”【词语朋党】   汉语大词典:朋党

  • 文史三冬

    源见“三冬足文史”。谓勤奋读书。元耶律楚材《壬午西域河中游春》诗之九:“文史三冬输曼倩,田园二顷忆渊明。”

  • 林下风范

    同“林下风气”。《老残游记》八回:“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岂古人所谓有林下风范的,就是这样吗?”见“林下风气”。《老残游记》8回:“这女子何以如此大方? 岂古人所谓有~的,就是这样吗?”【词语林下风范】

  • 声闻于天

    声音传上了九霄。 形容声音高亢。语出《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宋.田锡《设边吏对》:“金鼓川沸,声闻于天。”【词语声闻于天】  成语:声闻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