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以己为马,以己为牛

庄子.应帝王》:“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蒲衣子,尧时的贤人,王倪之师。而,汝,指向他发问的齧缺)?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舜;泰氏,伏羲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于于,自得的样子);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这段话是庄周借蒲衣子之口,表达对三王之世和五帝之世帝王之道优劣品评之言。具体解释如下:一个叫齧缺的人,去问王倪什么是帝王之道,王以“不知”作答。留缺得此以为妙旨,于是高兴地去告诉蒲衣子,并倾听师道的高见。蒲衣子认为:三皇之世,风俗淳和,统治者不需动智,则可达到无为而治;五帝之世,民风浇竟,统治者需要运智方可达到治的目的。不言自化,无为而治高于德政教化,故说“有虞氏不及泰氏”。按照常理,人以其所好为“是”,以其所恶为“非”。因此,“是人”指以人为是,“非人”指以人为非。故有是非的境界,是属于“有为而治”,而不是属于无得无失,无是无非,无可无不可,那样一种无为而治,自然之治的理想世界。因此,舜治天下,虽内怀仁义之心,以自己奉行的道德,去争取教育众庶;但这种作法,既以一定的是非道德作标准,这当然属于“有为而治”。伏羲氏时情况则不同,此时民性率真,统治者不需以自己的是非道德标准去约束众庶,就可垂拱而治,这就超出了动心智以治民,达到了不入是非的理想境界。在这种理想境界中,人们的智能能够任率自得,情感因此无需矫饰。这种不受任何一定道德标准约束的抽象道德,是最纯真的。显然,庄周所主张的是一种鼓吹无为而治,恢复原始社会状态的乌托邦消极思想。

所谓“以己为马”云云,便是这种乌托邦理想中,忘情于物与我的自在精神状态。后因用为咏忘物与我,一切都无区别的精神思想状态之典。

宋.辛弃疾《卜算子.用庄语》词:“一以我为牛,一以我为马。人之与名受不辞,善学庄周者。”


猜你喜欢

  • 严滩路

    源见“羊裘钓”。借指辞官隐居之路。宋 韩㴲《步蟾宫.钓台》词:“三年重到严滩路,叹须鬓、衣冠尘土。”

  • 七月七日曝腹

    喻指满腹诗书。《世说新语.排调》:“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郝隆:三国吴人。

  • 衣香鬓影

    北周庚信《春赋》:“屋里衣香不如花。”唐代李贺《咏怀》诗:“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衣香、鬓影:借指妇女,后连用作形容妇女仪态之辞。并列 妇女衣服上的香气与头上的发影。“衣香”、“鬓影”都借指妇女。

  • 萱椿

    同“萱花椿树”。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当今生花开一红,愿来生把萱椿再奉。”【词语萱椿】   汉语大词典:萱椿

  • 洪乔掷水

    源见“致书邮”。谓邮人毁坏信件。唐李瀚《蒙求》:“洪乔掷水,陈泰挂壁。”

  • 扫除天下

    《后汉书.陈王(藩)列传》:“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 小子后生

    指年少后进的人。唐代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并列 后生,男子青年。泛指青年。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于何考德而问业焉?”△多用指年龄。→后生小子【词语

  • 三省吾身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孔子的学生曾参,十分注重自身修养,他天天以三方面省察自己的言行:第一,替人做事是否忠诚;第二,和朋友交往是否信

  • 凿齿尺牍

    《晋书.习凿齿传》:“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也。……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温出征伐,凿齿或从或守,所在任职,每处机要,莅事有绩,善尺牍论议,温甚器遇之。”晋.习凿齿,

  • 禽海

    源见“精卫填海”。喻冤海。清顾炎武《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诸友人》诗:“禽海填应满,鳌山抃岂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