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分庭抗礼

分庭抗礼

抗,亦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宾客和主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相对行礼,以平等地位相待。后也用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平起平坐或互相对立。孔子曾与一渔父坐而论道,渔夫高谈阔论并对孔子进行批评,孔子却对其异常敬重。孔子的学生子路感到很奇怪,便问孔子,我追随先生您已经很久了,从未见您对人如此尊敬。各国的君主和您相见,还都以对等之礼,而您还有倨傲不恭的脸色,现在一个打渔的拄着拐杖在您面前大模大样地站着,您却打躬作揖,他说话时,您先拜上一拜,然后再作回答,岂不是有些太过分了吗?学生们都对您很有看法,一个渔夫那里值得这样尊敬呢?

【出典】:

庄子·渔父》:“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例句】: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连动 抗礼,平行行礼。抗礼,亦作“伉礼”。原指宾主分立庭院两边,相对行礼,平等相待。后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或闹独立,搞分裂。语出《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张贤亮《小说中国》:“在中国古代,历朝都有所谓‘布衣宰相’或此类人物,凭笔杆子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即使身在田野躬耕农亩,见了县长也敢~,官员要判他罪还需先向上申报,夺他的‘功名’,手续麻烦得很。”△多用于互相对立抗衡方面。→鼎足之势 平起平坐平分秋色 ↔和衷共济 你谦我让。也作“分庭伉礼”。


分庭抗礼”比喻彼此相互对立、平起平坐之意。原意为宾、主于庭中两边分别行礼。

“分庭”,指主人、客人分别站在庭中的两边。

抗礼”,指彼此相互施礼。但,为什么是 “抗”呢?

“抗”通 “伉”。《战国策·秦策一》: “天下莫之能伉。”伉读与“抗”同。因此,“抗礼”犹 “伉礼”。

“伉”谓匹敌、对等,如夫妻即谓伉俪。《韵会》: “伉俪,配耦也,敌也。”《左传·成公十一年》: “已不能庇其伉俪。”疏: “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耦通偶。

所以,“伉礼”即谓对等施礼。“分庭抗礼”就是在庭中分两边相互对等行礼。因此,其义便是地位相当,难出高下。

语出 《庄子·渔父》: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伉”,后通作 “抗”。


【词语分庭抗礼】  成语:分庭抗礼汉语词典:分庭抗礼

猜你喜欢

  • 剉荐供马

    源见“剪发待宾”。称扬妇人贤明。《隋唐演义》四回:“只他母亲宁夫人,他娘子张氏,也都有截发留宾、剉荐供马的气概。”

  •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维新,相秦十年,引起了秦王朝宗室贵戚的怨恨反对。一次,赵良来见商鞅,“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同腋,指狐腋下之皮);千人之诺诺(顺从意志连声答应),不如一士之谔

  • 千金马

    源见“千金市骨”。指骏马。北周庾信《望野诗》:“试策千金马,来登五丈原。”唐虞世南《门有车马客》诗:“赭汗千金马,绣轴五香车。”【词语千金马】   汉语大词典:千金马

  • 公孙牧豕

    豕(shǐ使):猪。此典指公孙弘家穷,曾以放猪谋生。后以此典指士人出身贫贱。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字季。齐(齐国旧地,今山东大部分地区)菑(zī兹)川(郡治今山东寿光南)薛县(今山东滕县

  • 丞相车茵

    源见“醉吐相茵”。借指主人待人宽厚。宋韩元吉《满江红》词:“丞相车茵端未惜,孟公好客聊无客。”

  • 陵谷沧桑

    源见“陵谷”、“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巨变。清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一》:“顾谦益已仕我朝,又自托于前朝遗老,借陵谷沧桑之感,以掩其一身两姓之惭,其人已无足观。”见“沧桑陵谷”。清·赵翼《瓯北诗话·吴

  • 惭丁

    《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尹公佗向庾公差学射箭,庾公差的射术又是从公孙丁那里学来的。后来有一次,尹和庾奉命追杀卫献公,而给卫献公驾车逃跑的恰是公孙丁。庾公差说:“如果射,是背弃老师;不射,将被诛戮,射了

  • 卜宅

    源见“卜市邻”。谓选择住地。唐杜甫《为农》诗:“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词语卜宅】   汉语大词典:卜宅

  • 庄舄思归

    源见“庄舄越吟”。借指旅中思归故国。唐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序:“庄舄既显而思归,关羽报恩而终去。”【词语庄舄思归】  成语:庄舄思归

  • 阮生失路

    同“阮公失路”。清吴绮《跋尤侗〈丁巳九月病中有感〉词》:“阮生失路,浇泪无端;屈子问天,寄愁何处?”【词语阮生失路】   汉语大词典:阮生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