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

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楚国有个渡江的,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里,他急忙在船边刻上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等船停了,他就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可是船已经移动了,象这样寻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用旧法来治理国家,与这个人相同。时代已经变了,可是法度却不随着改变,想用这种方法治理好国家,不是很难吗?

【出典】: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堕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堕。’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例句】:

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120回:“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连动 比喻拘泥固执,不会变通。语本《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钱钟书《管锥编》:“班、王所记,皆于《史记》稍有增饰,盖行文时涉笔成趣。若遽谓其别有文献据依,足补《史记》之所未详,则~矣。”△贬义。用于形容只会固守成规,不会灵活应变的人。→固执己见 泥古不化 胶柱鼓瑟 ↔守经达权 相机行事 随机应变。也作“刻船求剑”、“求剑刻舟”。


【典源】《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今译】 古代有位楚国人渡江,他带的剑从船上落入江中,于是他在剑落水的船边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到了江边,他从刻记号处跳下水去找剑。船已经走远了,而剑在水底并未动,像这么来找剑,不是太糊涂了吗?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拘泥成法,不知道随情势的变化而改变; 也形容事过境迁,无法追回。

【典形】 记剑痕、刻剑痕、刻舟、刻舟痕、刻舟求剑、痴人记剑痕。

【示例】

〔记剑痕〕 宋·陆游《绍兴庚辰余游谢康乐石门》:“人生万事皆如梦,自笑区区记剑痕。”

〔刻剑痕〕 宋·苏轼《顷年杨康功使高丽还》:“作诗颂其美,何异刻剑痕。”

〔刻舟〕 唐·吕温《药师如来绣像赞》:“循环何极? 刻舟靡寻。”

〔刻舟痕〕 宋·苏轼 《王中甫哀辞》:“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

〔刻舟求剑〕 宋·黄庭坚《追忆予泊舟西江》:“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


【词语刻舟求剑】  成语:刻舟求剑汉语词典:刻舟求剑

猜你喜欢

  • 忆黄犬

    同“叹黄犬”。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犹胜忆黄犬,幸得早图之。”【词语忆黄犬】   汉语大词典:忆黄犬

  • 陆氏庄荒

    唐 李冗《独异志》卷下:“唐崔群为相,清名甚重。元和中,自中书舍人知贡举。既罢,夫人李氏因暇日常劝其树庄田以为子孙之计。笑答曰:‘余有三十所美庄良田遍天下,夫人复何忧?’夫人曰:‘不闻君有此业。’群曰

  • 陈巷

    同“陈家巷”。前蜀韦庄《和薛先辈见寄初秋寓怀即事之作二十韵》:“郄堂流桂影,陈巷集车音。”【词语陈巷】   汉语大词典:陈巷

  • 右军鹅

    源见“换鹅书”。美称白鹅。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因以“右军”为其代称。唐孟浩然《宴荣二山池》诗:“枥嘶支遁马,池养右军鹅。”

  • 啼红

    源见“玉壶盛泪”。喻指悲伤的眼泪。宋 幼卿《卖花声》词:“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词语啼红】   汉语大词典:啼红

  • 鲁连书

    源见“一箭下聊城”。借指高超的谋略。唐钱起《送屈突司马充安西书记》诗:“星飞庞统骥,箭发鲁连书。”【词语鲁连书】   汉语大词典:鲁连书

  • 在色之戒

    源见“仲尼垂三戒”。指色欲的戒忌。《剪灯新话.牡丹灯记》:“伏念某丧室鳏居,倚门独立,犯在色之戒,动多欲之求。”【词语在色之戒】  成语:在色之戒汉语大词典:在色之戒

  • 呼牛呼马

    《庄子.天道》:“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呼牛呼马,皆默认之。比喻随人毁誉,皆不计较。明.徐复祚《宵光记.慰弟》:“时不偶,且躬操敝帚,任他人呼牛呼马,只低头。”并列 指毁誉由

  • 庭院深深深几许

    深宅大院究竟有多深? 表示庭院幽深莫测。语出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季羡林《哭冯至先生》(《光明日报》1993年3月13日):“中德学会所在地,一所三进或四进

  • 询迁询谋

    《周礼.小司寇》:“小司寇之职,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后因以“询迁询谋”指有关国家大事,征询民众意见。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尚书》之四目四聪,皆由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