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同仇敌忾

同仇敌忾

忾,愤恨,愤怒。同仇敌忾,指共同一致地抱着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愤怒。公元前506年,吴王阖庐率师攻楚,长驱直入,七战破郢,楚昭王逃亡在外,楚臣申包胥步行至秦国首都咸阳,于宫门外痛器七天七夜,使得秦康公十分感动,为赋《无衣》,答应出兵相助。诗中称,谁说当兵无衣穿,我和你共穿一件袍。国家发兵去作战,咱们来修戈和矛,共同把敌人来打倒。又公元前623年,卫国宁武子出使鲁国。鲁文公设宴招待并在宴会上不适当地演奏周天子招待诸侯的乐曲,因此宁武子没有赋诗回答。鲁文公派人私下加以探问,宁武子告诉他,《湛露》是天子宴享诸侯之乐,表示诸侯应对天子效命,把天子所痛恨的人作为敌人,而且献上自己的功劳。……现在我来通使贵国,以保持两国友好,承君王赐宴,岂敢以诸侯自居,触犯大礼以自取罪过。

【出典】: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例句】:

左传·文公四年》:“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于大礼以自取戾?’” 清·梁章钜《归田琐记·讷亲》:“金川云小丑,而老师糜饷,克捷无期,凡在臣子,皆有同仇敌忾之念。” 清·魏源《寰海十首》之十:“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


并列 同仇,共同对敌。忾,愤恨。怀着同样的仇恨共同对敌。语本《诗经·秦风·无衣》:“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又《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人所忾而献其功。”蔡敦祺《林则徐》(上):“虽说船坚炮利,但若我大清官民~,拼死一战,不令登岸,他船上水尽粮绝,不用我军杀他他渴也渴死,饿也饿死了。”※忾,不读作qì。△褒义。多用于对敌斗争方面。→同心戮力 ↔同室操戈。也作“敌忾同仇”。


同仇敌忾”表示对敌人共同一致地仇恨与愤怒。

“同仇”,共同仇恨,这很明白。为什么说同仇 “敌忾”呢? “敌忾”何义?

“忾”,从心、从气,谓气满胸臆,引申有 “愤怒”义。《说文·心部》: “忾,大息貌。”段注: “大息者,呼吸之大者也。”人在激愤时,呼吸急促,故有 “大息”的样态,这便是 “忾”所表示的意义。

左传·文公四年》: “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杜预注:“敌,犹当也; 忾,恨怒也。”知 “敌忾”为 “当恨怒”之义。

同仇敌忾”简言之为 “同仇当愤怒”。此语中 “敌”非 “仇敌”义,乃 “应当”义。


【词语同仇敌忾】  成语:同仇敌忾汉语词典:同仇敌忾

猜你喜欢

  • 随驾隐士

    指虽然隐居但却有意于做官的人。出自唐卢藏用之事迹。参见“终南捷径”条。卢藏用早年隐居山中,但却希望能够出来做官,因此被人称做是“随驾隐士”。【出典】:《新唐书》卷123《卢藏用传》4378页:“始隐山

  • 拙袖

    源见“长沙不足舞”。指幅员狭小的邦国。《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二年》:“先是辽欲过鸭绿江为界,高丽上表云:‘……归汶阳之旧田,抚绥敝邑;回长沙之拙袖,忭舞昌辰。’其参知政事朴寅亮之词也。辽主善之,遂寝

  • 梦三刀

    源见“三刀梦”。谓官吏升迁。唐柳宗元《奉和周二十二丈酬郴州侍郎得韶州书率然成篇》:“梦喜三刀近,书嫌五载违。”明何景明《送江华州》诗:“少年乘五马,何夜梦三刀?”

  • 圆泽三生石

    源见“三生石”。指前生宿缘。元丁鹤年《悼湖心寺壁东文上人》诗:“云迷圆泽三生石,月冷维摩十笏房。”

  • 商瞿未老

    同“商瞿庆迟”。唐元稹《酬乐天馀思不尽加为六韵之作》:“商瞿未老犹希冀,莫把籝金便付人。”

  • 广乐钧天

    同“钧天广乐”。清曹贞吉《卖花声.咏鼓子花》词之一:“广乐钧天谁闲作,溪畔芦笙。”偏正 钧天,天之中央。神话中指天上的音乐。语本《列子·周穆王》:“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史记·赵世家》:“

  • 爱树

    同“爱棠”。唐张次宗《请立前节度使李德裕德政碑文状》:“虽黄霸入用,宠方盛于登贤;而邓侯不留,情犹深于爱树。”【词语爱树】   汉语大词典:爱树

  • 邓攸无子

    《晋书.邓攸传》载:邓攸,字伯道,西晋 永嘉末年,因避石勒兵乱逃难到江南。南逃时,步行,担其儿及侄儿。途中屡遇险,度难两全,乃弃去儿子,保全了侄儿,后竟无嗣。东晋时,官至尚书右仆射。后以“邓攸无子”谓

  • 山巾垫角

    同“角巾折”。元张雨《和马伯庸御史春游》:“山巾垫角雨仍斜,岁岁春风换鬓发。”

  • 寸莛撞巨钟

    同“以莛撞钟”。亦用为谦词。唐韩愈《醉留东野》诗:“东野不回头,有如寸莛撞巨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