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名列前茅

名列前茅

形容成绩优异,名次排在最前列。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出兵伐郑。郑国战败求和。几个月后,晋国才以荀林父为统帅,带兵救郑。途中听说郑国已向楚国屈服并缔结盟约,便想回师返国,等楚军退后再来伐郑。对于这一主张,晋大夫士会十分赞成。他说:“楚自孙叔敖担任令尹以后,有选择的使用楚国法典中好的部分。行军时,右军作为侧翼以防不时之虞;左军专管宿营;前锋负责侦察敌情,以茅为旌,发出信号,以防万一。中军负责权衡轻重;后军作为殿后。各级军官都按不同旗号所指方向前进。不待下令,士兵即按预先布置分头行动。这说明他这个人擅长以法治军。

【出典】:

左传·宣公十二年》:蒍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

【例句】:

清·昭《啸亭杂录续录·莫葆斋》:“少入成均,法时帆先生最为赏识,每考必列前茅。”


主谓 前茅,春秋时代,楚国军队用茅草做为报警的信号,行军时拿它走在队伍的前面,遇有敌情,则举茅为号,以告后面部队。现指考试或竞赛成绩排在最前面。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在1978年、1979年,我完成的拍摄任务又是在厂里~,因此又被评为厂以及上海市电影局的先进工作者。”△褒义。多用于形容人的业绩。→首屈一指金榜题名 蟾宫折桂 ↔名落孙山 屡试不第 榜上无名


解释春秋时,楚国军队在行军时,前哨如果遇到敌情,则举茅草以示警。比喻名次排列在前面。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

春秋时期,郑国夹在晋国和楚国之间,一会儿依附于晋,一会儿依附于楚,晋楚两国常常因为郑国发生战争。公元前597年春,楚国出兵郑国,占领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国君郑襄公脱掉国君的衣服,牵着羊去迎接楚庄王,给楚庄王赔礼道歉。又派子良前去充当人质后,楚军退兵讲和。

夏季六月,晋国军队去救郑国。才到黄河,晋军主帅荀林父听说郑国已经和楚国讲和,就打算回去,说:“现在出兵已晚,不如等楚军回去后我们再出兵攻郑。”上军将军士会赞同荀林父的意见,并进一步分析说:“楚国以孙叔敖为令尹(相当于宰相),实行楚国好的法典。军队出动时,右军跟随主帅的车辕,左军打柴割草做歇息的准备,前军以茅草为旌旗开路防备万一,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压阵。各级军官根据旌旗的指示而采取行动,军政事务不必等待主帅下令就能做好准备。所以他们很好地吸取了古代的战争经验,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士会看来,楚国内部稳定,军队训练有素,不可与之争锋。

遗憾的是,晋军中军副帅先縠不听号令,刚愎自用,率领自己所部独自渡河邀战。荀林父担心先縠失败后自己还得承担罪责,不得已下令全军渡河,驻扎在邲地。于是晋楚在这里进行了名列春秋时代四大战役之一的邲之战。这场战争由于晋军主帅迟疑寡断,临战不备,以致大败。战后晋国丧失长达数十年的霸主地位,而楚国成为中原的新兴霸主。

近义独占鳌头

反义名落孙山

例句

每次考试,张一航都名列前茅,深得老师的喜爱。


【词语名列前茅】  成语:名列前茅汉语词典:名列前茅

猜你喜欢

  • 箭下聊城

    同“一箭下聊城”。北周庾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赵失东渔,胡亡南牧。箭下聊城,泥封函谷。”

  • 蝇附骥

    同“蝇随骥尾”。宋陆游《泽居》诗:“平日酷憎蝇附骥,暮年肯作鹤乘轩?”

  • 王母蟠桃

    《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支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汉武帝内传》载:传说居住于昆仑山 层城 瑶池的西王母,曾于汉武帝时降临汉宫,视之可年三十许。在饮宴中,“又命侍女更索

  • 纶巾羽扇

    头戴纶巾,手持羽扇。多用以形容飘逸潇洒或儒雅风流的风度。唐 吕岩《雨中花》词:“岳阳楼上,纶巾羽扇,谁识天人。”清 顾炎武《复周制府书》:“雅歌投壶,祭颍阳之取人皆用经术;纶巾羽扇,诸葛公之为将足见风

  • 面首左右

    《宋书.前废帝纪》:“山阴公主淫恣过度,谓帝曰:‘……陛下六宫万数,而妾唯驸马一人。事不均平,一何至此!’帝乃为主置面首左右三十人。”《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面,取其貌美;首

  • 贾生叹鵩

    鵩(fú服):古书上记载的一种鸟,像猫头鹰,古人以为是不祥之鸟。此典指贾谊见鵩鸟飞入坐旁,认为是不祥之兆而伤叹。后以此典比喻对命运、人事忧伤慨叹。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望尘

    同“望尘而拜”。唐王昌龄《长歌行》:“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李云逸注:“望尘,谓趋附权贵,候望其车马之尘。”《聊斋志异.续黄粱》:“因而公卿将士,尽奔走于门下,估计夤缘,俨如负贩,仰息望尘,不可算

  • 坐山看虎斗

    同“坐山观虎斗”。《红楼梦》十六回:“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都是全挂子的武艺。

  • 一榻高悬

    源见“陈蕃榻”。表示敬重贤才或礼遇宾客。宋曾巩《送关远赴江西》诗:“一榻高悬宾阁峻,二龙俱化县池空。”

  • 浑沌不分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shū),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