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

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应试,中得最后一名,若名在孙山之外,当然未被录取。后因称科考落榜为“名落孙山”。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于去恶》:“文场翻覆仗巡环,旅邸相逢往复还。无限牢骚歌当哭,个中滋味问孙山。”


主谓 孙山,人名。意思是考试落名或未被录取。语出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柳建伟《王金栓上校的婚姻》:“正是因为我太偏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才导致我语文考了全县第一,最后却~。”△贬义。多用于人的成绩方面。→功名蹭蹬 榜上无名 屡试不第 ↔名列前茅金榜题名 蟾宫折桂


考试落第被称为 “名落孙山”。

为什么如此言之?

宋·范公偁 《过庭录》记载说,吴人孙山, “滑稽才子也”。有年去他郡参加科举考试,有个同乡托他带其子一同赴考。结果,同乡之子考试失意,未被录取,而孙山有幸考中了,但却是最后一名( “缀榜末”) 。发榜后,孙山当然心怀喜悦,先自回家了。那位同乡问他 “其子得失”,孙山回答说: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孙山没有直说 “你的儿子落第了”,而是委婉地说道: “我已是解名的最后一名,令郎却还在我的名后!”此真见其乃 “滑稽才子”。

科举时,乡试的第一名为 “解元”。 “解名”犹 “解额”。马端临 《文献通考·选举四》: “取诸科解名十分之三增进士额。”谓取各科解元十分之三以增加进士的名额。

“解元”由乡试产生,犹 “秀才”; 而后到 “省”里考试,考中者谓之 “举人”( 中举。明清时由乡试产生,唐制为各地乡贡入京应试之称) ; 最后为殿试,考中者为 “进士”( 及第。进士分三甲,头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 。

孙山前往他郡赴考而得中最后一名,故其名排在他之后者,谓之“名落孙山”。也就是说, “排名落在孙山之后”,其意当然是 “落榜”了。故今考试落榜,也可称为 “名落孙山”。


【词语名落孙山】  成语:名落孙山汉语词典:名落孙山

猜你喜欢

  •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 这是古代儒家把“道”置于“食”之上的一种清高思想。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叶辉《商潮撼动“官本位”》(《光明日报》1993年2月9日):“古

  • 博浪飞椎

    《史记.留侯世家》载:秦始皇灭韩,张良为韩报仇,在沧海君处得力士,做铁椎重一百二十斤,趁秦始皇东游,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后因以“博浪飞椎”为抗暴复仇的典故。清朱彝尊《彭城道中咏古二首》之二:“博浪飞椎

  •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原作“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形容用坏心肠来揣度推测他人好的言行。公元前514年,晋国执政韩起死,魏舒代为执政,选贤任能,刷新政治。当年冬,梗阳发生一起案子,当地大夫魏戊不能处理,将它移交魏舒。被告用

  • 蕉鹿幻

    同“蕉鹿梦”。廖仲恺《念奴娇》词:“梦觉沧江蕉鹿幻,惟向天南凝盼。”

  • 屠龙之枝

    比喻技艺高超但无实用价值。《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 七宝鞭

    《晋书.明帝纪》:“六月,敦(王敦,东晋大臣,他与堂弟王导等在西晋灭亡后,曾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后因司马睿抑制王氏势力,敦举兵叛晋,后病死军中。)将举兵内向(指向朝廷发动政变),帝(晋明帝司马绍)

  • 青藜焰

    同“青藜灯”。元柳贯《阅进士卷赋呈同院诸公》诗:“胸中故有青藜焰,梦里从渠墨水浑。”

  • 民五袴

    同“民歌五袴”。宋赵彦端《念奴娇.建安饯交代沈公雅》词:“满路歌谣民五袴,底事逢车催发?”

  •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意谓即使说它能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极力赞美人的高风亮节,或丰功伟业。语出《史记.屈原列传》:“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按:班固《离骚序》和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皆言此

  • 刍狗语

    源见“刍狗”。指无足轻重的言论。明唐顺之《读东坡诗戏作》诗:“扫除李 杜刍狗语,出入鬼神傀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