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四面楚歌

四面楚歌

指楚霸王项羽被汉王刘邦大军重重围困于走投无路之窘境。后以此典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秦末楚、汉相争,公元前203年,汉刘邦派韩信率领四十万大军围歼楚军。韩信布置了十面埋伏,把项羽楚军包围在垓(gāi该)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项羽军队在垓下筑起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重重包围。晚上听到汉军营里从四面传来楚地流行之歌声,项羽大惊,推想楚地都被汉军占领,以为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了。此典又作“楚歌”、“鸡鸣楚地尽”、“楚歌四合”、“楚歌四面”、“四面歌残”。

【出典】:

史记》卷7《项羽本纪》333页:“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集解》应劭曰:“楚歌者,谓《鸡鸣歌》也。”

【例句】:

北周·庾信《咏怀》之四:“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庾信《拟咏怀》:“鸡鸣楚地尽,鹤唳秦军来。” 唐·李白《拟恨赋》:“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 清·秋瑾《满江红》:“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茅盾《子夜》:“这种‘四面楚歌’的境地,他想来当真没有多大把握够冲得出去。” 郭明伦、张重天《冀鲁春秋》:“要利用这个胶着形势,再调动几路保安部队上来,让姚辉尝尝‘四面楚歌’的滋味。”


偏正 四面八方都是楚地的歌声。比喻孤立无援,四面受敌。语本《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蔡东藩《五代史演义》:“好容易过了一宵,才见天明,又听得城外喧声,一齐趋集,好似那霸王被困,~。”△多用于描写处境方面。→腹背受敌 势孤计穷 危机四伏 ↔歌舞升平 百万雄师


【典源】《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 (gai) 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注: 应劭曰:“楚歌者,谓鸡鸣歌也。”

【今译】 秦亡后,楚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天下,最后项羽败退驻扎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军队将其重重包围。刘邦采用张良计策,让士兵唱起楚歌。夜里,项羽听到四面都唱楚国的鸡鸣歌,大吃一惊,说:“难道汉军已经尽占楚地了吗?为什么他们中楚国人这样多呢!”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孤立危急,四面受敌的处境。

【典形】 楚歌、楚歌四合、楚歌四面、鸡鸣楚地尽、四面歌残、楚帐夜闻歌。

【示例】

〔楚歌〕 北周·庾信《咏怀》之四:“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

〔楚歌四合〕 唐·李白 《拟恨赋》:“闻楚歌之四合,知汉卒之重围。”

〔楚歌四面〕 清·郑燮《项羽》:“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鸡鸣楚地尽〕 北周·庾信《拟咏怀》:“鸡鸣楚地尽,鹤唳秦军来。”

〔四面歌残〕 清·秋瑾《满江红》:“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词语四面楚歌】  成语:四面楚歌汉语词典:四面楚歌

猜你喜欢

  • 苞匦

    《尚书.夏书.禹贡》:“三邦底贡厥名,包匦菁茅。”“苞匦”的意思是用匣子包装。据《尚书》载,古代荆州一带有用匣子包装青茅(以之滤洒)进贡之习。后以“苞匦”代指贡物。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感

  • 长歌入阵

    慷慨悲歌,冲入敌军。形容英勇悲壮。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长歌入阵》:“《吴志.孙峻传》注引《吴书》云:‘留赞,字正明,会稽长山人,为吴左将军左护军。赞临阵,必先被发叫天,因抗音而歌,左右应之,毕,乃进

  • 哀而不伤

    见〔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他 悲哀但不伤害身心。《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后用以形容音乐、诗歌优美典雅,感情适度。也比喻言行适度,无伤大雅。老舍《四世同堂》:“她喜欢

  • 振缨

    南朝陈.沈炯《祭梁吴郡袁府君文》:“日者明德世彦,振缨王室,坐啸大邦,显治巨丽。”(据《艺文类聚》卷三十八引)《晋书》卷六十一《周浚传》附《周馥传》:“(华)谭曰:‘然。馥振缨中朝,素有俊彦之称。’”

  • 华封

    同“华封三祝”。南朝 宋鲍照《征北世子诞育上表》:“臣闻本枝无疆,布诸前典,众多弥贵,信之华封。”宋范仲淹《老人星赋》:“实赞天灵之数,允叶华封之愿。”【词语华封】   汉语大词典:华封

  • 染丝之变

    源见“墨子悲染丝”。喻人或事物受环境习俗影响而改变。《晋书.袁乔传》:“故友之好,请于此辞:染丝之变,墨翟致怀;岐路之感,杨朱兴叹。况与将军游处少长,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见“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

  • 纳隍

    同“纳隍之志”。宋王禹偁《贺雪表》:“因百姓以为心,思跻寿域;虑一夫之不获,常若纳隍。”【词语纳隍】   汉语大词典:纳隍

  • 受广陵

    源见“广陵散”。感叹仁人志士被害。清 朱孝臧《减字木兰花.舟溯湟江》词:“剑头微吷,海水刺天飘热血。惨月中庭,谁解张弦受《广陵》?”

  • 老颜驷

    同“老郎”。南朝 陈张正见《白头吟》诗:“含香老颜驷,执戟异扬雄。”

  • 吮卒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后因以“吮卒”为将官爱兵之典。明徐渭《龛山凯歌》诗之八:“旗裹金疮碎朔风,军中吮卒有吴公。”【词语吮卒】   汉语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