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声色俱厉

声色俱厉

色:脸色。厉:严厉。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典出晋明帝司马绍之事迹。晋明帝司马绍少时聪明伶俐,为东宫太子时,有文武才略,礼贤好客,爱好文学,当时有名的大臣王导、温峤、桓彝、阮放等都和太子亲近,在他身边人才济济。大将军王敦早有谋反之心,见其英明,为朝野所推,惧怕将来不好对付,便想诬陷太子不孝而废掉他。于是王敦大会百官,问温峤:“皇太子有何德行可称?”声音、脸色都很严厉,要温峤回答。温峤说:“由礼看来,可称得上孝。”众人都认为确实如此,王敦的阴谋未能得逞。

【出典】:

晋书》卷6《明帝纪》159页:“敦素以帝神武明略,朝野之所钦信,欲诬以不孝而废焉。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

【例句】:

唐·赵璘《因话录·卷一·宫都》:“……文帝欲以韦宣州温为翰林学士,韦以先父遗命恳辞。上后谓次对官曰:‘韦温,朕每欲用之,皆辞诉,又安用韦温?’声色俱厉。” 冰心《斯人独憔悴》:“厢房里的姨娘们,听见化卿声色俱厉,都搁下牌,站在廊外,悄悄的听着。”


主谓声色,说话的声音和脸色。厉,严肃,严厉。指说话声音与脸色极为严厉。语出《晋书·明帝纪》:“大会百官而问温峤曰:‘皇太子以何德称?’声色俱厉,必欲使有言。”李宽定《浪漫女神》:“安琪听着,心里又气又好笑,又失望,拉下脸来~地给了他几句。”△用于情感憎怒方面。→正言厉色 ↔和颜悦色。也作“声色并厉”。


【词语声色俱厉】  成语:声色俱厉汉语词典:声色俱厉

猜你喜欢

  • 嘲饭颗

    源见“饭颗山”。讥人作诗拘守格律。宋苏轼《徐使君分新火》诗:“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

  • 鲁叟乘桴

    同“孔子思浮海”。宋苏轼《夜渡海》诗:“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 泽枯

    源见“泽枯之惠”。形容深恩。清冯桂芬《苏太义园记》:“未尝不叹国家深恩厚泽被遐迩而浃幽明,与周文王泽枯相辉映也。”【词语泽枯】   汉语大词典:泽枯

  • 茵溷

    同“茵溷花分”。《剪灯馀话.田洙遇薛涛联句记》:“岂必分茵溷(洙),宁思上砑硝(薛)。”【词语茵溷】   汉语大词典:茵溷

  • 凉血动物

    见“冷血动物”。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降而至今,积弱无能,任人欺侮……我同胞若非~,能不痛心?”

  •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原作“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形容只知次要的部分,而不了解主要的,更重要的内容。西周末年,政治黑暗,国势危如累卵,使臣下有临渊履冰之惧。因而当时有首诗说,不敢徒手捉老虎,不敢没船把河渡。人们只见这一点,

  • 王者无外

    王者:古指天子。外:外国,古指诸侯国。 天子是诸侯共主,所有诸侯国的土地都归天子管辖,故不存在视诸侯国为外国的问题。 旧指天下为一家。语出《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郑。王者无外,此

  •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说岳全传》第四十六回:“兀术道:‘古人有言:“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卿家若然思念家乡,某家差人送你回国。’”“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意谓树木虽高至千丈,飘落而下的枯叶还是要回归和树根在一起。比喻事物

  • 怀土重迁

    见“安土重迁”。

  •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

    即只靠书本记载来驾驭马匹,不能适应每匹马的具体情况。泛指过去的经验,不能完全符合当前实际情况。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改车战为骑兵,改长袍大袖为短衫胡服。这一改革遭到了以他的叔父公子成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