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天经地义

天经地义

指正确而不可改变的道理。公元前519年,周王室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避居洛阳城外,两年后,晋国执政大夫赵鞅召集诸侯会于黄父,并令各出粮食、军队,以为次年勤王之用。郑国大夫子太叔亦与此会,赵简子便向他问起接人待物之礼。子太叔回答道:“您所问的都是仪式而不是礼。我听我国原来的执政大夫子产说过,礼是天、地、人所必须遵循的共同规范。所以历代先王莫不尊崇礼。”一席话说得赵简子十分佩服,表示要“终身守此言”。

【出典】: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子太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

【例句】:

晋·潘岳《世祖武皇帝诔》:“咏言孝思,天经地义;问谁赞事,英彦髦士。”


并列 经,常规、原则。义,正理。指不容置疑的法则或道理。也比喻理所当然,无可非议。语本《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人民之中,~也应该包括你——我心爱的妻子!”△常用于事理方面。→理所当然 ↔岂有此理


解释天地间本当如此,不可更改的道理。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鞅在晋国黄父(地名)会见各诸侯国大臣,商量如何安定动荡的周王室。赵鞅命令各诸侯国的大夫们向流离中的周天子输送粮食,并调动好保卫王室的将士,决定第二年送天子回到故都。这时,恰好郑国的大臣吉进见赵鞅,赵鞅就向吉询问拜谢谦让、进退周旋的礼节。吉说:“你问的这些都只是仪式,不是礼节。”赵鞅又问:“那什么叫礼呢?”吉回答说:“我从我们国家以前的大臣子产那里听说,礼是上天的法则,大地的根本,民众行动的依据。”然后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发,最后总结说:“在上位者要谨慎行动,使人们相信政令,要用祸福赏罚来制约生死。如果最终悲哀、欢乐不违背礼节,就能跟天地的本性相和谐。”赵鞅听后赞叹不已,说:“哎呀,礼的规模和含义,真是宏大到极点了。”

近义理所当然

例句

人要为生存而劳动、奋斗,这是天经地义的。


【词语天经地义】  成语:天经地义汉语词典:天经地义

猜你喜欢

  • 鹏抟海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有雄心壮志。唐张祜《投常州从兄中丞》诗:“旧爱鹏抟海,今闻虎渡江。”

  • 二分空

    源见“一分流水二分尘”。指春已将暮。元王恽《双鸳鸯.柳圈辞》曲之三:“问春工,二分空,流水桃花扬晓风。”

  • 云胡不喜

    云:助词,无义。胡:怎么。 怎么不喜欢? 表示心中很喜欢。语出《诗.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赵朴初《周总理画像题词》:“阴霾蔽天今净洗,恶草荒田今锄理,病树枯苗尽

  • 采薪之患

    同“采薪之疾”。《红楼梦》三七回:“为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见“采薪之忧”。《红楼梦》37回:“漏已三转,犹徘徊桐槛之下,意为风露所欺,致获~。”【词语采薪之患】  成语:采薪之患汉语大词典:采薪

  • 白石歌

    同“饭牛歌”。元曹文晦《和山居六咏》之五:“白石歌残牛饭早,青城山下鹤书迟。”

  • 听冰狐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一《河水一》引晋.郭缘生《述征记》:“盟津问津恒浊,方江为狭,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征述记》载

  • 饱朱儒

    源见“索米长安”。指得到温饱的无用之人。清黄遵宪《新加坡杂语》诗之五:“人奴甘十等,只愿饱朱儒。”

  • 天门折翼

    同“陶侃折翼”。柳亚子《三月十二日中山先生忌辰有作》诗:“天门折翼怜陶侃,豚犬生儿羡景升。”

  • 党锢之祸

    参见:党议偏正 以党同伐异所禁锢的祸害。语本《后汉书·灵帝纪》:“为钩党下狱死者百余人,诸附从者锢及五属。”宋·洪迈《容斋续笔》卷4:“汉~,知名贤士死者以百数。”△贬义。多用于祸患方面。也作“党人之

  • 棠户

    源见“召公棠”。指施行惠政的官署。唐张垍《奉和岳州山城》:“讼虚棠户曙,观静竹檐曛。”【词语棠户】   汉语大词典:棠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