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庐山真面目

庐山真面目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江西庐山峰峦起伏,形态万千,重岩叠嶂,烟云缭绕,人在山中,极不易识其真貌。

后用以比喻加以掩饰或隐藏不易识别的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苏轼《初入庐山》诗:“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偏正 庐山的真实样子。比喻人或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相。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你先别讲,让我看!’王文琪以为他有研究过《社员都是向阳花》的宝贵经验,准能识破‘~’,胸有成竹地从‘少根弦’手中夺过月历牌。”△本义为中性,比喻义常含贬义。→本来面目 ↔改头换面。 也作“庐山面目”、“庐山真面”。


【词语庐山真面目】  成语:庐山真面目汉语词典:庐山真面目

猜你喜欢

  • 驴券

    同“博士买驴”。清黄遵宪《杂感》诗:“狗曲出何经?驴券书博士。所用非所习,祗以丛骂詈。”【词语驴券】   汉语大词典:驴券

  •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

    阙:同“缺”,有保留、回避的意思。 多听,有怀疑的地方暂时保留,其余有把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来。 意谓对人对事,虚心学习,谨慎从事,不强不知以为知。语出《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 砺戈秣马

    磨戈喂马。比喻作好战斗准备。《旧唐书.刘仁轨传》:“虽妖孽充斥,而备预甚严,宜砺戈秣马,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见“厉兵秣马”。《旧唐书·刘仁轨传》:“宜~,击其不意,彼既无备,何攻不克。”【

  • 负螟

    源见“螟蛉”。比喻以他人之子作为养子。《宋书.东平王子嗣传》:“而妾颜训养非恩,抚导乖理,情阙引进,义违负螟。”【词语负螟】   汉语大词典:负螟

  • 圣师梦奠

    源见“夫子梦奠”。指孔子死亡。宋陆游《乞奉祠未报食且不继》诗:“圣师梦奠二千载,一卷遗言终可凭。”【典源】 《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

  • 是何言与

    是:这个。与:同“欤”,语气助词。 这是什么话! 表示不同意别人所说的话。语出《孝经.谏诤章》:“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唐明皇注:“有非而从,成父不

  • 越乡叹

    同“越乡忧”。明张居正《柬李鹑野》诗:“已怆世虑婴,兼之越乡叹。非君慰寂寥,幽思何由见?”

  • 三事

    《诗经.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东汉.郑玄笺:“王流在外,三公及诸侯随王而行者,皆无君臣之礼,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周朝称“三公”为“三事大夫”。三公虽无具体职事,

  •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质:朴实。文:文彩。野:粗野。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浮的意思。 朴实超过文彩就未免粗野,文彩超过朴实就未免虚浮。 古代儒家认为文质必须配合适当。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 冰聘

    源见“冰人”。谓定亲。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归宁之日,始觉为妇所卖,讼之公。公询之,俱未冰聘,因判合焉。”【词语冰聘】   汉语大词典:冰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