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

原指要减少争讼,不要生事扰民,后演变为指调和人事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汉章帝刘炟(56-88年),明帝第五子,在位十四年,在位期间,外戚势力开始增长,矛盾也逐渐激化。为了缓和矛盾,元和二年(85年)春,他向三公颁诏说:“目下正值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应顺应阳气上升之势,促使万物更加繁茂。要通知各地官府,凡非死刑案件不必察验追查,官吏之间互相争讼及民事纠纷暂不受理。以期达到平息事端,顺应万物生长之情,待立秋后再恢复往常办法。”

【出典】:

后汉书》卷3第148页《章帝纪》:“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立秋如故。”

【例句】: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连动 息,停止,平息。宁,安宁。原指不生事端,坑害百姓。后指停止纷争,彼此相安。《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敬奉天气。”柳青《创业史》:“在白占魁要去吆东的时候,他为什么~,含含糊糊同意呢?”△常用于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平息下去,使得到安宁,和睦相处。但有时指无原则的调和。→排患解难 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无事生非 惹是生非 煽风点火


【词语息事宁人】  成语:息事宁人汉语词典:息事宁人

猜你喜欢

  • 原上篇

    《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常棣,或作“棠棣”。诗前小序说:《常棣》,燕兄弟也。由此可知,该诗是歌咏兄弟友爱的诗。上面所引,为该篇第三章,意思是托鹤鸽鸟相依在宽阔

  • 周粟

    源见“采薇”。周朝的禄食。后多指有气节者不愿接受的新朝的俸禄。唐李白《送张秀才从军》诗:“周粟犹不顾,齐珪安肯分?”五代詹敦仁《劝王氏入贡宠予以官作辞命篇》:“周粟纵荣宁忍食,葛庐频顾谩劳思。”【词语

  • 投卵

    《孙子.势篇》:“兵之所加,如以碬(注:音duàn,磨刀石)投卵者,虚实是也。”以石击蛋,蛋破无疑。以此比喻以强攻弱,必胜无疑。又,亦比喻形势极端危险。《淮南子.人间训》:“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

  • 东门牛

    源见“宁戚饭牛”。写才士落魄。唐柳宗元《同刘二十八院长述旧言怀》诗:“东门牛屡饭,中散虱空爬。”

  • 诗书粕

    《淮南子.道应训》:“轮扁斫轮于堂下,释其椎凿,而问桓公曰:‘君之所读者何书也?’桓公曰:‘圣人之书。’轮扁曰:‘其人焉在?’桓公曰:‘已死矣?’轮扁曰:‘是直圣人之糟粕也。’”后因以“诗书粕”称圣贤

  • 安蛇足

    源见“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多此一举。唐韩偓《安贫》诗:“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 炉火

    晋代葛洪《神仙传》:“少君于安期先生,得神丹炉火之方。”道家谓炼丹汞之术为炉火。炼丹成功时,炉火会发生纯青的火焰,后则以“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程度。【词语炉火】   汉语大词典:炉火

  • 千人所指

    被众人所指责。语出自《汉书·王嘉传》。汉哀帝宠幸佞臣董贤,屡加封赏。董贤(前23-前1年)字圣卿,西汉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人。董贤受哀帝宠爱,行卧不离,22岁官至大司马,封高安侯,主持朝政,气焰薰天

  • 沙丘牡黄

    同“沙丘之马”。宋惠洪《神驹行》:“沙丘牡黄马已死,俗马千年不能嗣。”

  • 禹惜寸阴

    《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又《晋书.陶侃传》载:晋陶侃曾经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部下有“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