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杼

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载;甘茂对秦武王说:“……昔者曾子处费(鲁邑,属东海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指不信曾子)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仅,只)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此事又见汉刘向《新序.杂事》。

三人言“曾参杀人”,其母亦惊恐投杼而逃。这是说明流言的可畏。后因以“投杼”比喻传闻可以动摇原来的信心。“曾参杀人”则可喻指以毫无根据的谣言凭空造成对人的诬陷。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后二句即暗用“投杼”的典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鲁迅《书信.致李秉中八》:“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杼 ( zhù) ,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即为 “将梭子投掷出去”,但此语表示: 传闻可以动摇人心。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之母在家织布,忽然邻人跑来告知说:“您儿子杀人了! ”曾母面容不改地回答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邻人告知说: “您儿子杀人了!”曾母仍然不信,继续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告知说: “您的儿子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这样说,曾母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丢下手中的杼子,从后园翻墙逃出了家门。

其实,曾参并没有杀人,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别个地方的“曾参”杀了人,邻人搞错了,以为是同村的邻居曾参杀了人,于是以讹传讹,使得曾参的母亲信以为真了。所谓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指的便是这类事情。

曾母听信讹传、丢杼而逃的故事,后世形成 “投杼”一语,用以表示传闻动摇人心之意。成语 “三人成虎”亦是此意。

曾母 “投杼”逾墙而逃,此举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词语投杼】   汉语词典:投杼

猜你喜欢

  • 手画三军势

    《汉书.张汤传》附《张安世传》:“初,安世长子千秋与霍光子禹俱为中郎将,将兵随度辽将军范明友击乌桓。还,谒大将军光,问千秋战斗方略,山川形势,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光复问禹,禹不能记,曰:

  • 剑履上殿

    《后汉书.董卓传》:“寻进卓为相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谓经帝王特许,重臣上朝时可以不解剑、不脱履,表示殊荣。主谓 帝王特准大臣挂着剑、穿着鞋走上殿堂。形容对其待遇特别优厚。《史记·萧相国世家》:“

  • 橘枳淮分

    参见:橘化为枳

  • 邺侯书

    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又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李泌(唐 贞元中累封邺侯)父承休,聚

  • 青袍

    同“青丝白马”。唐唐彦谦《送樊琯司业归朝》诗:“红粟填郿坞,青袍过寿阳。”【词语青袍】   汉语大词典:青袍

  • 羿妃

    源见“嫦娥奔月”。指神话中的嫦娥。嫦娥为后羿妻,故称。明高启《待月词》:“海风吹星销碧烟,羿妃妆迟镜未悬。”【词语羿妃】   汉语大词典:羿妃

  • 韩卢逐逡

    《战国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壮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冈者五,兔极于前,犬疲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韩子卢与东郭逡,均善驰逐,二者争强斗胜,环山腾冈,奔

  • 禄饵

    以俸禄作为诱饵。《宋史.陈仲微传》:“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材,而不可以啖天下之豪杰。”【词语禄饵】   汉语大词典:禄饵

  • 恶来多力

    《史记.秦本纪》:“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晏子春秋》曰:‘(恶来)手裂虎兕。’”秦的祖先,是帝颛的后裔。历经多代,以有功封为诸侯。蜚廉与

  • 知命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代称五十岁。晋潘岳《夏侯常侍诔》:“如何斯人,而有斯疾,曾未知命,中年陨卒。”唐张说《豫州刺史魏君碑》:“年近知命,位止方州。”郭沫若《沸羹集.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