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欲盖弥彰

欲盖弥彰

原作“欲盖而名章”。形容企图掩盖事实真象,结果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公元前511年冬,同鲁国接壤的邾国大夫黑肱把他的封地滥城献给鲁国。左丘明评论说,名义的不能不慎重就象这样:有时有了名义还不如没有名义。带了土地背叛,即使这个人低贱,也一定也要记载地名,以此来记载这个人,终于成为不义,不能磨灭。因此君子行动就想着礼,办事就想着义;不做图利而背礼的事,不做不合于义而内疚的事。有人求名而不加记载,有人想要掩盖反而记下了名子,这是对不义的惩罚。

【出典】: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冬,邾黑肱以滥来奔,贱而书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虽贱,必书地,以名其人。终为不义,弗可灭已。是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例句】:

宋·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六:“或欲盖而名章,如赵盾伪出奔,崔杼杀太史,将以盖弑君之恶,而其恶益著焉。” 清·王夫之《宋论·太宗》:“然则欲盖弥章之心见矣。”


并列 弥,更加;彰,显著。本指想隐名埋姓,反而名声更大。语本《左传·昭公七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后谓想掩盖过失或坏事的真相,结果却暴露得更加明显。胡山源《散花寺》:“现在,她写了那一纸,又写这一纸,她不是~是什么!”△原为褒义,后为贬义。→此地无银三百两 ↔文过饰非。 也作“欲盖而彰”。


【词语欲盖弥彰】  成语:欲盖弥彰汉语词典:欲盖弥彰

猜你喜欢

  • 上空虚

    晋.葛洪《神仙传.河上公》:“(汉文帝往见河上公)公即抚掌坐跃,冉冉在虚空中,去地数丈,俯仰而答曰:‘予上不至天,中不累人,下不居地。何民臣之有?’帝乃下车稽首。”汉文帝以河上公为臣民,河上公施展法术

  • 祭鸟

    《逸周书.时训》:“处暑之日,鹰乃祭鸟。”朱右曾校释:“杀鸟而不即食,如祭然。”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郑玄注:“鹰祭鸟者,将食之示有先也。既祭之后不必尽食

  • 乐人之乐,忧人之忧

    见〔忧人之忧,乐人之乐〕。

  • 腰艳楚

    同“腰围胜楚”。宋吴文英《木兰花慢.重游虎丘》词:“年年,叶外花前,腰艳楚,鬓成潘。”

  • 一言兴邦

    见〔一言可以兴邦〕。主谓 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隆。语本《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刘禹锡《唐故相国李公华纪》:“古所谓~者,信哉!”※兴,不读作xìng。△褒义。 用于说明某种言论的分量。

  • 辞小秩

    源见“不为五斗米折腰”。指辞官归隐。小秩,微薄的俸禄。唐韦应物《沣上西斋寄诸友》诗:“等陶辞小秩,效朱方负樵。”

  • 狂简

    《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裁:教育,指导。狂简:宋代朱熹注:“志大而略于事也。”意思是有为之人,急于进取而考虑不周密,因此行事不切实际。

  • 三户亡秦

    指范增引用楚南生的话对项梁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还必定是楚人。后以此典形容抗暴复国的决心意志。战国末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统一全中国的秦朝。但秦朝统治残暴,

  • 白豕之归

    源见“辽东豕”。谓知识浅薄。《隋书.王贞传》:“怖甚真龙之降,惭过白豕之归。”

  • 卧雪高人

    同“卧雪袁安”。宋杨万里《和袁起岩郎中投赠七字》:“卧雪高人家谱在,春风政着紫兰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