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意思是说老百姓连死都不怕,怎么可以用死来威胁他们呢?老子说,人民不怕死,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如果人们果真怕死,对于那些捣乱的人,我就把他们抓来杀掉。

【出典】:

《老子》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

【例句】:

《毛泽东选集》卷四《别了,司徒雷登》:“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


其他 人民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比喻不怕死的英雄气概。语出《老子》74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后用以表现人民反抗暴虐统治的无畏精神。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 老子说过:‘~。’”△用于表现人民群众的潜在力量。也单作“民不畏死”。


【词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成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猜你喜欢

  • 流霞酒

    源见“流霞”。指美酒。唐李商隐《武夷山》诗:“只得流霞酒一杯,空中箫鼓当时回。”【典源】 汉·王充《论衡·道虚》:“ (项) 曼都好道学仙,委家亡去,三年而返。家问其状,曼都曰:‘去时不能自知,忽见若

  • 牛祸

    《汉书.文三王传.梁孝王传》:“梁孝王武以孝文二年与太原王参、梁王揖同日立。……三十五年冬,复入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梁山,有献牛,足上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薨。”

  • 河阳宰

    同“河阳潘令”。清查慎行《商丘周宜庵明府贻牡丹名种戏成四绝句》:“多情谁似河阳宰,留取名花赠野人。”

  • 安故重迁

    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汉刘向《说苑.修文》:“触情从欲,谓之禽兽;苟可而行,谓之野人;安故重迁,谓之众庶;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见“安土重迁”。汉·刘向《说苑·修文》:“(传曰)~,谓之众庶。

  • 十生九死

    形容处境极其危险。唐代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诗:“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或作“十死一生”。《汉书.孝宣许皇后传》:“妇

  • 耳濡目及

    同“耳濡目染”。明吴承恩《开府介川毛公德政颂》:“凡此诸条,耳濡目及,默化阴孚,匪言可悉。”见“耳濡目染”。【词语耳濡目及】  成语:耳濡目及汉语大词典:耳濡目及

  • 金尽裘敝

    源见“季子貂敝”。形容贫困失意。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甚或金尽裘敝,耻还乡里,萍飘蓬转,不通音问者,亦往往有之。”清王韬《海陬冶游附录》卷下:“狭邪之游,以欢嬉始者,必以怨恨终,金尽裘

  • 剑首一吷

    同“剑头一吷”。清 徐芳《〈书影〉序》:“栎园天才绝世,其诗文皆卓然大家;即以杂著,此其剑首一吷也,而富如此。”见“剑头一吷”。清·徐芳《〈书影〉序》:“栎园天才绝世,其诗文皆卓然大家;即以杂著,此其

  • 卫布

    《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杨伯峻注:“大布衣,大白冠,所以示俭。”后因以“卫布”指粗布衣服。卷盫《蔽庐丛志序》:“太羹玄酒,沃唇不旨;刘冠卫布,入市则哗。”【词语卫布】   汉

  • 叔援嫂溺

    同“嫂溺叔援”。明徐渭《雌木兰》二出:“论男女席不沾……我替爷呵,似叔援嫂溺难辞手。”【词语叔援嫂溺】  成语:叔援嫂溺汉语大词典:叔援嫂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