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目不识丁

目不识丁

同“不识一丁”。清昭梿啸亭杂录.苏昌》:“其子富纲为滇督几二十年……目不识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讲释,合省传为笑柄。”


主谓 丁,泛指简单的字。形容一个字也不识。语本《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例]他老伴~,报纸也没法看。△贬义。多用于描写人的文化水平。→不识一丁 胸无点墨 一无所知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居安资深。也作“眼不识丁”、“目不识字”。


俗话说 “扁担倒下来不认得是个 ‘一’字”,也就是说一个字也不认识谓之 “目不识丁”。从字面看,真不知其所以: “丁”与“字”有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篆文中,“丁”() 与 “个”() 形近,此语说的是“一个字也不认识 ( 不识一个) ”,因形近而误说成了 “不识一丁”。《旧唐书·张弘靖传》: “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意思是说,现在天下太平了,你们习武射箭 ( 虽然力气很大,有什么用呢?) ,还不如用这些时间去识一个字啊!

或曰: “丁字简单,故云 ‘不识一丁’。”这当然只是臆说而已,“一”字不更简单吗? 为什么不说成 “不识一一”或 “目不识一”呢? “丁”与 “个”的语义当然是相去甚远的。 《说文·丁部》:“丁,夏时万物皆丁实。”段注: “丁实,小徐本作 ‘丁壮成实’。《律书》曰: ‘丁者,言万物之丁壮也。’”《说文·竹部》: “箇,竹枚也。……,箇或作个,半竹也。”段注: “并则为竹,单则为个。竹字象林立之形,一茎则一个也。《史记》 ‘木千章,竹万个’正义引 《释名》: ‘竹曰个,木曰枚。’”由此知 “”为 “箇”之或体,意为 “半竹”,楷书写作 “个”。

“丁”与 “个”系形近致误,至此已明。由于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当然不会把 “目不识丁”或 “不识一丁”改成 “目不识个”或“不识一个”了。


【词语目不识丁】  成语:目不识丁汉语词典:目不识丁

猜你喜欢

  • 焚桑蒸龟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吴孙权时,永康县有人入山,遇一大龟,即束之以归……担出欲上吴王。夜泊越里,缆舟于大桑树。霄中(半夜),树忽呼龟曰:‘劳乎,元绪?奚事尔耶?’龟曰:‘我被拘絷,方见烹臛(

  • 博浪一椎令秦动

    源见“博浪飞椎”。称赞张良在博浪沙抗暴复仇的意义深远。清赵翼《五人墓》诗:“博浪一椎令秦动,北军尽袒诸吕惧。”

  • 妒女犹怜

    源见“我见犹怜”。形容佳人极温婉美丽。唐宋之问《和赵员外桂阳桥遇美人》诗:“妒女犹怜镜中发,侍儿堪感路傍人。”

  • 蒙庄

    同“漆园吏”。唐刘禹锡《伤往赋》:“彼蒙庄兮何人,予独累叹而长吟。”清 黄鷟来《和陶饮酒》之七:“快哉《逍遥游》,蒙庄真达生。”【词语蒙庄】   汉语大词典:蒙庄

  • 燕昭

    源见“黄金台”。指燕昭王,后代称其为渴于求贤之君。宋范仲淹《上张右丞书》:“昔郭隗以小才而逢大遇,则燕昭之名于今称道。”【词语燕昭】   汉语大词典:燕昭

  • 死者不可复生

    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表示要爱惜人的生命。 也表示统治者要慎于用刑。语出《孙子.火攻》:“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汉书.刑法志》:“痛夫死者不可复

  • 杨叶箭

    同“穿杨箭”。唐唐彦谦《试夜题省廊柱》诗:“今日竞飞杨叶箭,魏舒休作画筹人。”

  • 张尹眉

    源见“张敞画眉”。指女子的秀眉。用以喻新月。唐宋之问《望月有怀》诗:“张尹将眉学,班姬取扇俦。”

  • 标铜柱

    源见“马援铜柱”。谓铭记边功。宋张榘《满江红.寿壑相》词:“沙溪远标铜柱界,关河尽补金瓯缺。”

  • 柏梁灾

    《史记.封禅书》:汉武帝太初元年“十一月乙酉,柏梁灾。……上还,以柏梁灾故,朝受计甘泉。……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万门户。前殿度高未央。”汉武帝兴修的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