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约定俗成

约定俗成

原意是指事物的名称是依据人们的共同意向而制定,因而为人们承认和遵守。后则泛指人们经过长期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某种事物的名称、形式或某种社会习俗。荀卿认为,事物的名称并不是本来就合宜的,而是由人们互相约定一个名称,约定了,用惯了,就认为这一个名称是合宜的,而与约定的名称不同的就认为是不合宜的。什么名称代表什么实物,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的。大家约定用这一名称命名这一实物,用惯了,也就成了它的名字了。名字无好坏之分,只要明白易懂、不易产生误解,就是好名称。

【出典】: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例句】:

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第七》:“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并列 约定,共同议定;俗成,因大家的习惯而自然形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某种社会风俗,最初由一些人相约命定,沿用既久,遂为社会公认。语出《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刘心武《京漂女》:“‘京漂’之间有些~的‘漂规’,凡还没出道尚在挣扎中的‘漂哥’‘漂妹’常常互献信息,以备选用,也算是相濡以沫,‘有饭大家吃’,一种人际温情吧。”△多用于社会习俗或事物名称方面。→相沿成习


解释指某种名称或习惯,因广大群众长期习用,为社会所公认而固定下来。

出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韩非子、李斯皆其学生。他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长,撰成《荀子》一书,表达了自己在哲学、逻辑、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

在《荀子·正名》篇中,荀子探讨了确定事物名称的原则。他认为,事物的名称本有好多种叫法,至于哪种最合适,本身并没有什么道理。事物是通过约定的方式为之命名的,大家都承认的,就是合适的。不同于大家的约定,不为大家所承认的,就是不合适的。

近义相沿成习

例句

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


【词语约定俗成】  成语:约定俗成汉语词典:约定俗成

猜你喜欢

  • 倾柯卫足

    《左传.成公十七年》:“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杜预注:“葵倾叶向日,以蔽其根。”孔子曾评论鲍庄子(牵,他被齐灵公砍断了脚)说:“鲍牵的见识还不如葵花,因为葵花尚且能用枝叶保护自

  • 孟嘉狂醉

    源见“孟嘉落帽”。指文人雅士宴饮的洒脱之态。宋晁补之《忆秦娥.和留守赵无愧送别》词:“黄菊虽残堪泛蚁,乍寒犹有重阳味。应相记,坐中少个,孟嘉狂醉。”

  • ?家

    同“?家宅”。唐卢纶《送从舅成都丞广归蜀》诗:“魏舒终有泪,还识?家衣。”

  • 爨薪

    源见“焦尾琴”。指琴。宋苏轼《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诗之二:“乘轩故自非明眼,终日僛僛舞爨薪。”【词语爨薪】   汉语大词典:爨薪

  • 芦中亡士

    同“芦中人”。柳亚子《十二月九日日寇突袭香港晨从九龙渡海有作》诗:“芦中亡士气犹哗,一叶扁舟逐浪花。”

  • 舞彩

    同“舞衣斑”。宋陈允平《风入松.寿恕斋谢待制》词:“竹外椿前舞彩,柳边槐底鸣珰。”【词语舞彩】   汉语大词典:舞彩

  • 云间鹤唳

    源见“华亭鹤唳”。谓悼念被害旧友。柳亚子《青浦袁文彬烈士挽词》:“云间鹤唳伤心极,酹酒终期泖水漘。”

  • 尺二冤家

    五代时后周书画家杨凝式对书画的戏称。尺二:指一尺二寸宽的纸轴。宋代陶穀《清异录.文用》:“少师杨凝式,书画独步一时,求字者纸轴堆叠若墙壁。少师见,则浩叹曰:‘无夸许多债主,真尺二冤家也。’”偏正 尺二

  • 河汉女

    源见“牛郎织女”。指织女星。《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词语河汉女】   汉语大词典:河汉女

  • 身先士卒

    身:亲自。先:走在前面。打仗时将帅冲在士兵的前面。孙辅,字国仪,孙坚之侄。孙策时任扬武校尉,从征各地,因功封交州刺史,平南将军。孙权时以与曹操私相交结往来之事发被幽禁,几年后死去。孙辅作战勇敢,辅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