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

比喻富于经验的人能够在工作中起引导作用。春秋时期,管仲、隰朋二人随同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天出征,到冬天才返师回国。由于历时较久,归国途中迷了路。管仲出主意说,老马的智慧是可以用的。于是将老马放在前面带路,大队人马在后随行,终于找到了道路,回到齐国。

【出典】: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例句】:

宋·毛滂《东堂集》2《寄曹使君诗》:“请同韶濩公勿疑,老马由来识途久。” 清·黄景仁《两当轩集》3《立秋后二日诗》:“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主谓 老马认得走过的道路。语本《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以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比喻经验丰富的人办事富有成效。汉水《勇往直前》:“他说:我是一匹老马了,然而俗话说得好,‘~’。”△多用于有经验的人。→驾轻就熟 ↔少不更事 老不晓事。 也作“识途老马”、“识涂老马”。


【典源】 《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今译】 春秋时,管仲等随齐桓公北伐孤竹国,春天进发冬天返回,迷失道路。管仲说:“这时用得上老马的智慧了。”于是放开老马让它走在队伍前头,找到归路。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富有经验阅历。

【典形】 存老马、孤竹马、老马识途、老马知道、老马知路、识途老马、自谙深碛路、老马迷路。

【示例】

〔存老马〕 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孤竹马〕 清·黄景仁《满江红》:“识路漫夸孤竹马,问名久似辽东豕。”

〔老马识途〕 清·黄景仁《立秋后二日》:“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

〔老马知道〕 唐·杜甫《观西安兵过》:“老马夜知道,苍鹰饥著人。”

〔老马知路〕 宋·陆游《东窗遣兴》之三:“老马漫知路,钝锥宁出囊。”

〔识途老马〕 清·钱谦益《夜过磨盘岭》:“攫食饥乌心未饱,识途老马足堪扪。”


【词语老马识途】  成语:老马识途汉语词典:老马识途

猜你喜欢

  • 三箧亡

    42` 同“三箧亡书”。清赵翼《偶有遗忘问之稚存辄录示原委》诗:“安世能备三箧亡,张巡遍记一城熟。”【词语三箧亡】   汉语大词典:三箧亡

  • 击晋

    《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战国时,秦围赵国邯郸,魏王想派晋鄙出兵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说:魏国如果救赵,秦国就要攻魏。魏王很害怕,不敢出兵。魏公子无忌通过魏王的侍妾如姬偷出魏王的兵符,命令晋鄙出兵。

  • 孟宗泣笋

    《三国志.孙晧传》“司空孟仁”裴松之注引《楚国先贤传》:“宗母嗜笋。冬节将至,时笋尚未生,宗入竹林哀叹,而笋为之出,得以供母,皆以为至孝之所致感。”后因以“孟宗泣笋”为事亲尽孝、至诚感天之典。《宋史.

  • 调梅

    同“调羹鼎”。唐李乂《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军大总管张仁亶》:“上宰调梅寄,元戎细柳威。”【词语调梅】   汉语大词典:调梅

  • 二使星

    源见“使臣星”。使者的代称。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一》:“偶与友人扶乩,乩赠余以诗曰:‘……鲸波不阻三神鸟,鲛室争看二使星。’”【词语二使星】   汉语大词典:二使星

  • 麾扇渡

    同“挥扇渡江”。清王士禛《雨后观音门渡江》诗:“名士尚传麾扇渡,踏歌终怨石头城。”一本作“挥扇渡”。

  • 晋阳兵

    同“晋阳之甲”。唐权德舆《读穀梁传首》诗之一:“奈何赵志父,专举晋阳兵。”

  • 易牙淄渑

    《列子.说符》:“曰:‘若以水投水,何如?’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而知之。’”淄和渑的水异味,但一混合就不容易尝出来了。孔子说:“虽然淄渑的水混合后难以辨别,只有易牙(齐桓公的宠臣,善于调味)一尝

  • 李膺船

    同“李膺舟”。清毛奇龄《甬东李屺源西渡有赠》诗:“十载蓬山隔,三秋桂树前;才留关令史,又送李膺船。”

  • 后来之秀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范豫章(范宁)谓王荆州(王忱):‘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后因以“后来之秀”指后来兴起的优秀青年人才。唐.房玄龄等《晋书.郭舒传》:“乡人少府范晷,宗人武陵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