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菟裘之计

菟裘之计

左传.隐公十一年》:“羽父请杀桓公(注:羽父,鲁大夫翚),将以求大宰(注:大宰即太宰。此谓翚自求为太宰)。公曰(注:公即指鲁隐公):‘为其少故也(注:其,指桓公,少,年少,意为因桓公年少,故一直未能授其君位),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指在菟裘营造寿坟),吾将老焉。’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

羽父先请求隐公杀桓公,自己借以向上爬。当他得知隐公欲立桓公后,又到桓公面前说隐公的坏话,阴谋教唆其弑君。由此可见翚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菟裘本是地名,在山东泗水境内。后以隐公事,因称告老退隐的居处为“菟裘”,也可以指称年老退休,“菟裘之计”则指考虑退休与后事之安排,“营菟裘”则单指安排后事。

旧五代史.唐.郭崇韬传》:“乃谓诸子曰:‘吾佐主上,大事了矣,今为群邪排毁,吾欲避之,归镇常山,为菟裘之计。”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送杨民瞻》词:“风雨飘泉夜半,花草雪楼春到,老子已菟裘。”


猜你喜欢

  • 狼狈为奸

    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因以比喻相互勾结干坏事。《隋唐演义》八五回:“安禄山向同李林甫狼狈为奸。”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一六回:“好在彼此都是狼狈为奸的,虽彰明较著,亦不妨事。”鲁迅《两地书》三一

  • 唾手可得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极容易得到。《水浒传》五八回:“只除非教呼延将军赚开城门,唾手可得。”《三国演义》七回:“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官场现形记》三六回:“自此唐二乱

  • 穿胸人

    《文选》卷五六.陆倕《石阙铭》注引《博物志》:“昔禹平天下,会诸侯于会稽之野。防风后至,杀之。夏德盛,二龙降之,使范成克御之,以行域外。既周,南经防风之神,见禹使,怒而射之,有迅雷,二龙升去。二臣恐,

  • 口蜜腹剑

    《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唐朝李林甫为人口有蜜,腹有剑,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后以此形容嘴甜心毒,阴险狡诈。明

  • 温良恭俭让

    《论语.学而》:“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温:温和;良:善良;恭:恭敬、谦逊;俭:节制;让:忍让。原指上述五种美德。后泛指态度谦恭,举止文明。亦指不使用暴

  • 朱衣点头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曰:“欧阳公(宋欧阳修)知贡举(主持贡院举试)日,每阅卷,座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即凡是朱衣人点头的,都是合格的文章)。始疑侍吏,及回视之,一无

  • 未焚徙薪

    同“曲突徙薪”。《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这枢密院官都是怕事的,只晓得临渴掘井,那会得未焚徙薪?”其他 火患未起,先将柴草搬开。比喻防患于未然。《喻世明言》卷39:“这枢密院官都是怕事的,只晓

  • 道士肝

    北宋.僧惠洪《冷斋夜话》:“觉琏禅师能诗,欧公曰:‘此道人作肝脏馒头也。’或问其故,答曰:‘是中无一点菜气。’”欧公即欧阳修,菜气谓穷酸相。欧阳修是用隐语赞觉琏禅师的诗才。后因以“道士肝”誉诗才博雅。

  • 角弓诗

    《左传.昭公二年》:“晋侯使韩宣子来聘……公享之。季武子赋《緜》之卒章。韩子赋《角弓》。季武子拜曰:‘敢拜子之弥缝敝邑,寡君有望矣。’武子赋《节》之卒章。既享,宴于季氏,有嘉树焉,宣子誉之。武子曰:‘

  • 光逸偷眠

    《晋书.光逸传》:“光逸字孟祖,乐安人也。初为博昌小吏,县令使逸送客,冒寒举体冻湿,还遇令不在,逸解衣炙之,入令被中卧。令还,大怒,将加严罚。逸曰:‘家贫衣单,沾湿无可代。若不暂温,势必冻死,奈何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