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覆水难收

覆水难收

春秋楚.鹖冠子《鹖冠子》:“太公(周姜尚,又名吕尚、太公望,俗称姜太公)即封齐侯,道过前妻,再拜求合(妻求复婚),公取盆水覆地,令收之,惟得少泥。公曰:‘谁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晋.王嘉《拾遗记》,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八,清.王仁俊《类林》亦辑此事。

姜太公贫困时,妻子马氏不安于贫贱而离去。太公扶助武王灭殷后,封为齐侯,声名贵显,马氏又要求复婚。太公取水泼地,令她收取,覆水既然不可全收,婚姻既离便不可复合。

后以此常比喻夫妻离而难合,又引伸喻指事既成而无可挽回。

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诗:“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主谓 泼出去的水,无法再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挽回。《天雨花》:“维明笑道:‘他原是我的妻子,只因嫁了吴谋,如今是~了。’”△多用于情状方面。 →木已成舟 ↔未定之天 破镜重圆。也作“反水不收”、“覆水不收”、“马前泼水”、“买臣覆水”、“泼水难收”、“水覆难收”。


【典源】 《后汉书·何进传》:“ (何)苗谓 (何) 进曰:‘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 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八:“姜太公妻马氏,不堪其贫而去,及太公既贵再来,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之。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今译】 后汉何进,南阳人,其妹入选进宫,封为贵人,后又立为皇后,何进也身居高位。何进拥兵反对宦官专权,其弟何苗劝他说“我们当初从南阳家乡来,都很贫贱,靠朝廷才得到今天的富贵荣华。国家大事,谈何容易! 泼出去的水就收不回来了。你应该深思,与宫内和睦相处才是。”传说姜太公的妻子马氏,由于不堪贫贱而离开了他。等到姜太公富贵了,她又来要求恢复夫妻关系。姜太公于是把一壶水倒在地上,让马氏把水收起来,对她说:“你要想重归于好,那就如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一样。”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挽回;或形容夫妇离异难以重圆。

【典形】 覆水、覆水难重荐、覆水难收、难收水、水覆难收。

【示例】

〔覆水〕 宋·苏轼《芙蓉城》:“一朝覆水不返瓶,罗巾别泪空荧荧。”

〔覆水难重荐〕 唐·徐惠 《长门怨》:“颓思今已矣,覆水难重荐。”

〔覆水难收〕 唐·骆宾王《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情知唾井终无理,情知覆水也难收。”

〔难收水〕 唐·刘禹锡《怀妓》:“金盆已覆难收水,玉轸长抛不续弦。”

〔水覆难收〕 唐·李白《妾薄命》“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


【词语覆水难收】  成语:覆水难收汉语词典:覆水难收

猜你喜欢

  • 投怀燕

    同“投怀玉燕”。清袁枚《哭秋卿四妹》诗之一:“分明一个投怀燕,化作金棺下碧天。”自注:“妹以娩难亡。”【词语投怀燕】   汉语大词典:投怀燕

  • 陈烙铁

    明初陈宁,茶陵(今属湖南)人。元末为镇江小吏,后从军至集庆(今属江苏),代军帅上书言事。太祖看到后很赞赏,就用他为行省掾吏。军书多出其手。历拜参知政事,左御史大夫。后因与胡惟庸谋反被诛。陈宁有才气,但

  • 千里同风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师备禅师》:“师一日遣僧送书上雪峰和尚。雪峰开缄,唯白纸三幅。问僧:‘怎么?’曰:‘不会。’雪峰曰:‘不见道君子千里同风。’”“千里同风”原乃佛家语,其意是虽远隔千里,

  • 乌轮

    源见“三足乌”。指日轮,太阳。宋苏轼《辨道歌》:“乌轮即晚蟾影斜,吾时俱睹超云霞。”元许谦《春城晚步》诗:“红楼鼓歇乌轮堕,浅水横舟弄渔火。”【词语乌轮】   汉语大词典:乌轮

  • 方以类聚

    谓同类事物相聚一处。《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孔颖达疏:“方谓法术性行,以类共聚。”晋 皇甫谧《三都赋》序:“土有常产,俗有旧风;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聂绀弩《论通天教主》:“

  • 社稷器

    同“社稷臣”。《三国志.蒋琬传》:“先主尝因游观奄至广都,见琬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先主大怒,将加罪戮。军师将军诸葛亮请曰:‘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晋袁宏《咏史》之一:“汲黯社稷器,栋梁天表骨

  • 白马

    源见“青丝白马”。借指作乱之人。清归庄《闻北信》诗之三:“不信九门亡锁钥,黄巾白马遂纵横。”【词语白马】   汉语大词典:白马

  • 济济多士

    《诗经.大雅.文王》:“恩皇多士,生此王国……济济多士,文王以产。”汉.毛氏传:“济济,多威仪也。”《诗经.大雅.文王》有济济多士之语,是歌颂有众多辅佐大臣之意。后遂用为称美贤臣众多之典。唐.杜甫《寄

  • 三危

    《尚书.虞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旧题汉.孔安国传:“三危,西裔。”“三危”,山名,传说在我国最西部。舜曾经把三苗这一古代部族赶到这一带居住。后用为喻流放犯人的偏远地方。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 䃺而不邻,涅而不滓

    同“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邻,通“磷”。章炳麟《书苏元瑛事》:“然诸与光汉阴谋者,元瑛辄詈之,或不同坐。䃺而不邻,涅而不滓,其斯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