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言犹在耳

言犹在耳

形容先人的嘱咐或自己的诺言,人们还清楚记得,但目前所做所为,已与当时所说完全不符。公元前621年,晋襄公死去。晋国执政大臣赵盾等以太子夷皋年幼,欲立长君,因遣使臣至秦迎晋襄公之弟公子雍归国为君。为此,晋襄公夫人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到朝中哭闹说:“先君和太子有何罪过,你们撇开嫡子不立,反而到国外去找国君。你们怎么处理这个太子?”出朝后,又抱着太子到赵盾家里向赵叩头说:“先君死前,把这个孩子托付给您,说这个孩子成才便感谢您,不成才便怨恨您。现今先君虽已去世,可是言犹在耳,为什么就把他抛弃了呢?赵盾和其他大臣都怕穆嬴这样无休止的哭闹,又怕人们起来反对自己。只好改变原来决定,立夷皋为国君,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出典】:

左传·文公七年》:‘穆嬴日抱太子以啼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适嗣不立,而求外君,将焉置此?’出朝,则抱以适赵氏,顿首于宣子,曰:‘先君奉此子也而属诸子,曰:‘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今君虽终,言犹在耳,而弃之,若何?’宣子与诸大夫皆患穆嬴,且畏逼,乃背先蔑而立灵公,以御秦师。”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


主谓 犹,还。说过的话还在耳边。形容对别人说过的话还记得很清楚。或话刚说过,时间不长。《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唐·骆宾王《代李敬业讨武氏檄》:“公等或居汉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忠岂忘心?”△多用以指责他人说话不算数。→记忆犹新↔过耳之言


【词语言犹在耳】  成语:言犹在耳汉语词典:言犹在耳

猜你喜欢

  • 息黥补劓

    《庄子.大宗师》:“许由曰:‘而奚为来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乎?’意而子曰:‘……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郭象注:“夫率

  • 负薪之病

    同“负薪之疾”。《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负薪之病,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见“负薪之忧”。《史记·平津侯主列传》:“臣弘行能不足以称,素有~,恐先狗马填沟壑。”【词

  • 雪比盐

    同“雪似盐”。元张雨《东坡书真迹藏义兴王子明家要予次韵凡九首》之二:“谢女娇吟雪比盐,北台马耳见双尖。”

  • 李揆第一

    《新唐书.李揆传》载:李揆,开元进士,性警敏,善文章,乾元中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美风仪,善奏对。肃宗称其“门第、人物、文章当世第一”。后作入蕃会盟使,酋长问:“唐家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恐其拘留,

  • 夷齐饿死

    源见“采薇”。称扬为节义而死。唐李白《笑歌行》诗:“巢 由洗耳有何益,夷 齐饿死终无成。”唐卢仝《扬州送伯龄过江》诗:“夷 齐饿死日,武王称圣明。节义士枉死,何异鸿毛轻。”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旧指按照孔孟之道,修养自身品性,管好家庭,治理好所在地区(原指诸侯国),最后使全中国安定太平。语出《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多引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元.苏

  • 含沙

    源见“含沙射影”。即蜮。因其能含沙射影,使人致病,故又称含沙。喻指暗中害人的小人。宋苏轼《江涨用过韵》诗:“长驱连山烧,一扫含沙毒。”《聊斋志异.绛妃》:“济恶以才,妒同醉骨;射人于暗,奸类含沙。”【

  • 就猪肝

    源见“食无肝”。谓客居他邑。唐李商隐《大卤平后移家到永乐县居书怀十韵寄刘韦二前辈二公尝于此县寄居》:“脱身离虎口,移疾就猪肝。”

  • 巫蛊之狱

    参见:江充巫蛊

  • 一台二妙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卫瓘传》(卷三六):“瓘(guàn)学问深博,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原指晋时卫瓘和索靖同在尚书台做官,又都善写草书。后以此称同在一处做事又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