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原指臣下以比喻向君上提出批评,君上不能怪罪而应引以为鉴戒。后则泛指朋友、同志之间的互相规戒,说话的人不负责任,而被批评者应注意汲取其中的积极方面。《诗》的体例分风、雅、颂;它的表现方法有赋、比、兴。所谓风,在上位的人用之以教化百姓,在下位的人用之以劝戒君上。既有原则而其方式又十分灵活。讽谏者可以无罪,而在上位者也可以其内容引为鉴戒,改进政治,所以称之为风。

【出典】:

诗经·毛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例句】:

后汉书·李云传·论》:“若夫托物见情,因文载旨,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自戒,贵在于意达言从,理归乎正。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其他 说话的人只要出于善意,即使说错了话也是无罪的;听的人即使没有所说的缺点,错误,也可引为警戒。语本《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多用于批评与受批评者的态度方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词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成语: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汉语词典: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猜你喜欢

  •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元.无名氏《谢金吾》三折:“可不的山河易改,本性难移。”移:改变。意谓积久形成的习惯癖性很难改变。也指一个人的个性、嗜好乃至立场观点的难以变易。巴金《家》二:“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说你,你总不听。

  • 己所不安,勿施于人

    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管子·版法解》:“度恕者,度之于己也。~。”

  • 染指于鼎

    比喻占取非所应得利益。公元前605年,楚国送给郑灵公一只甲鱼。当时郑国大夫公子宋、公子家二人正在入朝,突然,公子宋的食指跳动不已,就把它给子家看,说,以往我发生这种情况,一定会尝到新奇的美味。等到进朝

  • 一抔土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法律规定盗宗器物者弃市,这样处置罪犯也就够了。意不能再加重)。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意思是罪行和处刑要相适,量刑时,要根据罪情的轻重恰当处理

  • 应弦饮羽

    源见“射石饮羽”。形容箭术高超有力,武艺高强。清钱谦益《题画二首为傅右君.射虎图》诗:“应弦饮羽目一瞚,拉押雨血摧风毛。”

  •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表示学贵师承。语出唐.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宋濂《赠会稽韩伯时序》:“余闻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以传经为尚。”清.秦瀛《小岘山人文集.

  • 其何能淑

    淑:善。 那如何能办得好。 用反诘的语气表示不能把事办好。语出《诗.大雅.桑柔》:“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清.何刚德《春明梦录》卷上:“谁知用违其才,其何能淑?”

  • 池塘草

    同“池塘春草”。宋张炎《摸鱼子.春雪客中寄白香岩王信父》词:“春悄悄,正断梦愁诗,忘却池塘草。”

  • 目不识字

    见“目不识丁”。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者可为郡邑博士。”【词语目不识字】  成语:目不识字汉语大词典:目不识字

  • 螗斧

    同“螳斧”。宋梅尧臣《秋日咏蝉》诗:“虚腹曾何竟,常忧螗斧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