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讳莫如深

讳莫如深

比喻把事物隐瞒得很深。公元前662年,鲁庄公病重。按照他的意愿是想让他的儿子公子般继承君位。而其二弟叔牙却极力主张鲁庄公传其庶兄庆父。庄公的第三个弟弟季友见叔牙怀有异图,便以庄公之命将叔牙赐死,并在庄公死后拥立公子般即位。而庆父因为自己未当上国君便和庄公夫人哀姜串通起来杀死公子般,另立哀姜妹妹叔姜生的儿子公子启方为君,是为鲁闵公。大概是为国内贵族所不容,或是为了向霸主齐桓公解释这次废立的合理性并为自己篡夺鲁国政权作准备,政变发生后,庆父还专门去了齐国一趟。对于庆父赴齐一事,《春秋》记为“公子庆父如齐。”《谷梁传》在解释这段文字时说:《春秋》所以用“如”而不用“奔”字,是一种隐讳曲笔。所以如此,是因为庆父罪行太严重了,必须深深地加以隐讳。

【出典】:

《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例句】:

清·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国则讳莫如深,枢府举动,真相不知。”


述补 讳,隐讳。深,深重。忌讳说出的深重大事。原指事关重大,不宜透露风声,只好隐瞒。后指把信息藏得紧紧的,不透露一点风声。语出《谷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杨士勋疏:“深,谓君弑、贼奔之深重。以其深重,则为之隐讳。”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中国则~,枢府举动,真相不知。”△用于形容人的待事态度。→秘而不宣 ↔开门见山 和盘托出


解释讳:隐瞒。深:指事件重大。本指必须把这事隐瞒起来不说。后多用来指把事情瞒得很紧,不肯走漏一点消息。

出处《穀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子庆父如齐。此奔也,其曰‘如’,何也?讳莫如深,深则隐。苟有所见,莫如深也。”

庆父是春秋时期鲁国国君鲁桓公之子,鲁庄公庶兄。庄公即位后,庆父专权。庄公死后无嫡子,有人推荐由庆父继位,但最终由子般继位。子般在位不满两个月,就被庆父派人杀掉,重新立子开为君,即为鲁闵公。闵公二年,庆父打算废掉闵公自立为君,就又派人杀掉闵公。这一下惹怒了鲁国民众,大家群起反对庆父,打算攻杀他。庆父害怕了,就逃到了莒地。后来莒人接受鲁国人的钱财贿赂,把庆父送回了鲁国。庆父请求鲁国赦免自己的罪过,没有获得允许,于是自缢而死。

庆父逃到齐国莒地的事情,《春秋》上记为:“公子庆父如齐。”“如”是动词,“到、往”的意思。《穀梁传》解释说,庆父明明是逃亡到了莒,为何不用表示逃亡的“奔”而用“如”呢?是因为庆父接连杀掉了两个国君,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提起来都让人心痛,只好替他加以隐讳。

近义守口如瓶

反义直言不讳

例句

不知什么缘故,他对那件事总是讳莫如深。


【词语讳莫如深】  成语:讳莫如深汉语词典:讳莫如深

猜你喜欢

  • 家丑不可外谈

    见“家丑不可外扬”。《西游记》69回:“古人云:‘~’。奈神僧是朕恩主——惟不笑,方可告之。”【词语家丑不可外谈】  成语:家丑不可外谈汉语大词典:家丑不可外谈

  • 汉上有王猛

    《晋书.载记.苻坚传.附王猛》:“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遣吕婆楼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

  • 星媛

    源见“牛郎织女”。指织女。宋吴文英《绕佛阁.赠郭季隐》词:“蒨霞艳锦,星媛夜织,河汉鸣杼。”

  • 擢数

    源见“擢发难数”。泛指多得难以计数。明 汪本钶《续刻李氏书序》:“盖先生之书未刻者,种种不胜擢数。”【词语擢数】   汉语大词典:擢数

  • 七雄

    指战国时的秦、楚、齐、燕、韩、魏、赵。当时七国并强,互争雄长,故称“七雄”。汉代班固《答宾戏》:“于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而虎争。”虓( ㄒㄧㄠ xiāo 消)阚( ㄏㄢˇ hǎn 喊):

  • 辨练光

    源见“吴练”。形容有极强的洞察力。唐骆宾王《上廉察使启》:“登小鲁之山,辨练光于乱马;临大吴之国,识宝气于连牛。”

  • 天趣

    天然的情趣。元代汤垕《古今画鉴.宋画》:“(米)元章常称华亭李甲……作翎毛,有天趣。”又:“(易元吉)多游山林,窥猿狖( ㄖㄡˋ ròu 右)、禽鸟之乐,图其天趣。”【词语天趣】   汉语大词典:

  • 藩维

    同“藩垣”。南朝 梁沈约《封授临川等五王诏》:“藩维广树,经朔攸属。”唐张籍《送裴相公赴镇太原》诗:“盛德雄名远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维。”【词语藩维】   汉语大词典:藩维

  • 许由瓢

    汉蔡邕《琴操.箕山操》:“许由者,古之贞固之士也。尧时为布衣,夏则巢居,冬则穴处,饥则仍山而食,渴则仍河而饮。无杯器,常以手捧水而饮之。人见其无器,以一瓢遗之。由操饮毕,以瓢挂树。风吹树动,历历有声,

  • 痴牛呆女

    同“呆女痴牛”。宋苏轼《鹊桥仙.七夕》词:“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呆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