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连篇累牍

连篇累牍

篇、牍:为古代书写文字的竹片或木片。累:形容重迭、堆积。比喻文章冗长。亦作“连章累牍”、“连篇累幅”。出自隋李谔的文章。李谔,字士恢,赵郡(今河北赵县)人。自幼好学,善文章。北齐时曾任中书舍人。北周平齐后,被任命为天官都上士。隋文帝时为比部、考功二曹侍郎,后又为治书侍御史。曾上书批评当时轻薄、冗长的文风,说其是“长篇大论无非是月、露的形状,堆满案头和箱中的都是描写风、云的文章。”后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

【出典】:

隋书》卷66《李谔传》1544页:“魏之三祖,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

【例句】: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 明·汤显祖《还魂记·怅眺》:“则俺连篇累牍无人见!”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回:“祁太守道:本府亲自看过,连篇累牍,后面还有你的姓名图书……你还能赖么?”


并列 一篇接着一篇,一简叠着一简。形容文章篇幅冗长,文辞啰嗦。马南邨《燕山夜话》:“骗子的故事在历代的笔记中~,随手可得。”△贬义。用于形容文章。→长篇大论 洋洋洒洒 长篇累牍↔言简意赅 短小精悍 要言不烦 简截了当 简明扼要 三言两语 片言只字。也作“累牍连篇”、“连编累牍”、“连篇累册”、“连篇累幅”、“连篇累帧”、“连篇累帙”、“连章累牍”、“连帙累牍”、“联篇累牍”。


解释牍:古代写字用的竹简和木板。形容篇幅多,文辞长。

出处唐·魏征《隋书·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李谔,字士恢,隋唐时代人。李谔从小就爱好学习,长大后通晓辞章,擅长写文章。他看到当时的文人行为举止轻薄,写文章时沿袭了六朝以来绮靡的文风,就给皇帝上书说:“曹魏三代,崇尚辞章,不重视风俗教化,爱好雕虫小技,臣下仿效君上,如影随形,竞相施展文章辞藻,以至于成为一种不好的风气。到了南北朝时期的齐、梁时代,这种弊病更加盛行,无论贵贱贤愚,都一心追求吟咏辞赋。于是又丢开义理,标榜新奇,追寻虚无缥缈、细枝末节。堆满案头、装满书箱的长篇大论,无非都写些风花雪月、愁云残露。世俗以此相互攀比,朝廷据此提拔士人,所以文笔一天比一天繁杂,政事一天比一天混乱,这实在是离弃了圣道,以作无用之文为有用,是在损毁根本、追求末流。”

皇帝把李谔的奏章颁告天下,得到四海之内的响应,大大革除了那些弊端。李谔也得到了刚正忠直的声誉。

近义长篇大论

反义言简意赅

例句

新闻传媒对那场球赛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使他很快成了举世瞩目的体育明星。


【词语连篇累牍】  成语:连篇累牍汉语词典:连篇累牍

猜你喜欢

  • 十袭包藏

    同“什袭珍藏”。宋陈师道《谢寇十一惠端砚》诗:“琢为时样供翰墨,十袭包藏百金贵。”

  • 割乳庐墓

    《新唐书.李孝女妙法传》:“李孝女者,名妙法,瀛州 博野人。安禄山乱,被劫徙它州。闻父亡,欲间道奔丧,一子不忍去,割一乳(丢下吃奶的孩子)留以行。既至,父已葬,号踊请开父墓以视,宗族不许。复持刀刺心,

  • 一麾出守

    南朝 宋颜延之《五君咏.阮始平》:“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麾”有“挥斥、排挤”意,谓阮咸受荀勖排斥出为始平太守。“麾”亦有“旌麾”意,故后多以“一麾出守”用作朝官出为外任之典。唐柳宗元《为刘同州

  • 白眼珠子

    同“白眼”。臧克家《重庆人》:“人民用最刻薄的话骂他们,用白眼珠子看他们。”【词语白眼珠子】  成语:白眼珠子汉语大词典:白眼珠子

  • 视死若归

    见“视死如归”。《淮南子·兵略训》:“故战日有期,~。”【词语视死若归】  成语:视死若归汉语大词典:视死若归

  • 白豕之归

    源见“辽东豕”。谓知识浅薄。《隋书.王贞传》:“怖甚真龙之降,惭过白豕之归。”

  • 桃李成蹊

    蹊(xī希):小路。此典比喻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因为开花和结有果实吸引人们前来,所以在树下很自然地被人们踩成一条小路。后以此典形容人品行高尚,自然受人仰慕;或比喻注重实际而不讲求虚名。司马迁撰写《史记

  • 果下马

    《汉书.霍光传》“召皇太后御小马车”三国魏.张晏注:“皇太后所驾游宫中辇车也。汉厩有果下马,高三尺,以驾辇。”唐.颜师古注:“小马可于果树下乘之,故号果下马。”汉宫马厩中养有一种我国东北地区濊貊(音h

  • 红粉赠佳人

    比喻所赠之物与人相称。元代郑德晖《王粲登楼》杂剧第一折:“宝剑赠烈士,红粉赠佳人。”

  • 管宁坐穿

    晋.皇甫谧《高士传》下:“管宁字幼安,北海朱虚人也。灵帝末,以中国方乱,乃与其友邴原,涉海依辽东太守,公孙度虚馆礼之。其后,中国少安,人多南归,唯宁不还。黄初中,华歆荐宁。宁知公孙度必乱,乃因征辞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