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鸡鸣狗盗

鸡鸣狗盗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齐国孟尝君好客,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他在秦国为相,不久想回齐国去。秦昭王不准,并想杀掉他。他的门客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秦王宠姬为孟尝君说了好话,秦王答应放他回国,后又反悔派人追赶。孟尝君此时已至关下,因未鸡鸣而不得通行。“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后因以“鸡鸣狗盗”比喻品格上本无行状,但有细微末技的市井之徒。

唐.胡曾《函谷关》诗:“朱门不养三千客,谁为鸡鸣得放回?”

宋.文天祥《求客》诗:“鸡鸣曾脱函关厄,还有当年此客不?”


并列 学公鸡啼晨,装狗行窃偷盗。①比喻有微不足道技能的人。语本《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被秦昭王扣留,幸亏他的门客中有会装狗的潜入秦宫偷出献给秦昭王的白狐裘,又暗中转送给秦王宠妃,才得以释放;后来又靠另一门客装鸡啼骗开城门,逃回齐国。宋·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嗟乎! 孟尝君特~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②比喻行为卑下低劣。高和《越轨诉讼》:“~之徒、行凶抢劫之事、卖淫滥赌之人,仍然不少,甚至越来越多。”△贬义。用于写人的卑微技能或行为卑劣。→鼠窃狗偷 手零脚碎。也作“狗盗鸡鸣”、“狗盗鸡啼”。


解释本指学雄鸡啼鸣,装狗进行偷窃。现多用来形容行为低下卑劣。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藏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

孟尝君田文是齐国宗亲大臣,战国四公子之一。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9年),齐王派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听从大臣的建议,将孟尝君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孟尝君设法派人求见秦昭王的宠妃,请她帮忙。这个宠妃说:“我想得到孟尝君的白裘皮袍子。”不巧孟尝君这件天下无双的袍子已经在刚到秦国时献给了秦昭王。孟尝君为此非常忧虑,问遍了门客,也没有人能提出对策。这时,坐在最后面的一个门客,这人平常善于装成狗去偷窃,说:“我有办法弄到这件袍子。”然后在夜里装成狗,溜进秦宫仓库,偷出了那件白裘袍,献给了秦王的宠妃。宠妃替孟尝君说情,秦昭王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获得自由后马上驱车离开秦国。不一会儿,秦昭王后悔放掉了孟尝君,马上派人去追。孟尝君星夜兼程,半夜走到了函谷关。当时关防法令规定,鸡鸣后才可以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害怕追兵赶来,这时门客中有个地位低下的人能够模仿鸡叫,他一叫,许多鸡一起叫了起来,于是孟尝君交验出关凭证,才出了关。他们出关刚刚一顿饭工夫,追兵就赶到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例句

这个家伙不学无术,结交的朋友也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


【词语鸡鸣狗盗】  成语:鸡鸣狗盗汉语词典:鸡鸣狗盗

猜你喜欢

  • 虫沙

    源见“猿鹤沙虫”。比喻战死的兵卒或死于战乱者。亦泛指一般百姓。唐罗隐《投湖南于常侍启》:“物汇虽逃于刍狗,孤寒竟陷于虫沙。”唐黄滔《周以龙兴赋》:“子蛮貊而虫沙附,甲忠信而鬐鬣张。”【词语虫沙】   

  • 凤脑

    晋王嘉《拾遗记.周穆王》:“时已将夜,王设长生之灯以自照,一名恒辉。又列璠膏之烛,遍于宫内。又有凤脑之灯。”后因以“凤脑”为油灯或灯油的美称。唐王勃《守岁序》:“鱼鳞布叶,烂五色而翻光;凤脑吐花,灿百

  • 范叔寒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魏使须贾出使秦国,“范睢闻之,为微行,蔽衣闲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

  • 三兽渡

    同“三兽渡河”。清 陈先贞《戊申生日示两儿》诗:“漫怜三兽渡,闲作五禽嬉。”【词语三兽渡】   汉语大词典:三兽渡

  • 绵绵不绝,缦缦奈何

    比喻祸生于微,不防微杜渐,则后有大患。《战国策.魏策》:“愿大王熟察之也。周书曰:‘绵绵不绝,缦缦奈何。毫毛不拔,将成斧柯。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将奈之何!’”缦:《史记.苏秦列传》作“蔓”,两字通借。

  • 吹箫子晋

    同“吹笙子晋”。清赵翼《题周茨观察老圃秋容图》诗:“公昔登科最少年,吹箫子晋 缑山仙。”

  • 婪尾

    唐.苏鹗《苏氏演义.下》:“今人以酒巡匝为婪尾……婪,贪也,谓处于座末,得酒为贪婪。”唐代亲朋欢聚宴饮时有个习惯,同杯(大杯)酒巡桌而饮,酒巡至末座称婪尾。末座要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巡到末座的酒称为婪尾

  • 绝圣弃智

    圣:指聪明。 抛弃聪明才智。 道家认为弃绝人的聪明才智,才能实现太平至治。语出《老子》一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庄子.胠箧》:“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唐.陈子昂《续唐故中岳体玄先生潘尊师

  • 士可杀,不可辱

    《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后因以“士可杀,不可辱”谓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形容其不屈的气节。《明史.王鏊传》:“鏊谓瑾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

  • 蔡邕书籍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董祀妻传》:“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后汉学者蔡邕博览群书,藏书甚多。后遂用为称颂博学儒者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