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关

三关

①三国蜀汉阳平关(今陕西宁羌县西北)、江关(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的总称。《三国志·吴书·贺邵传》:“近刘氏据三关之险,守重山之固,可谓金城石室。”

②又称义阳三关。南北朝时黄岘、武阳、平靖三关的总称。为南北双方争夺之险隘。 《南齐书·州郡志》 司州:“(宋)泰始中,立州于义阳郡,有三关之隘。”

③五代周以益津、瓦桥、高阳为三关,关北属辽。益津关即今河北霸州市。瓦桥关即今雄县。高阳关在今高阳县东。另说三关中有淤口关(今霸州市东信安镇),无益津关。

④一名外三关。明代称山西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与今河北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即内三关),并为京师屏障。北边有事,必分别戍守之。

⑤明称今北京市及河北境内沿长城之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以今山西境内沿长城之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

⑥今山西东南部三个关的总称。《后汉书·冯衍传》:“夫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李贤注:“三关谓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也。”上党关在今屯留县(一说在今晋城南);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


三个关的总称。(1)即上党关、壶口关、石陉关。均在今山西省。上党关在今屯留县境,一说在今晋城市南;壶口关在今黎城县东北;石陉关无考,一说即井陉关。《后汉书·冯衍传》:“上党之地,有四塞之固,东带三关,西为国蔽。”即此。 (2)即阳平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白水关(今四川青川县东北)、江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三国志·吴志·贺邵传》:“刘氏据三关之险。”即此。(3)即黄岘关(今河南罗山县西南)、平靖关(今信阳市西南)、武阳关(今罗山县南)。均在今河南省境内。见“义阳三关”。(4)即淤口关、益津关、瓦桥关。均在今河北省。淤口关在今霸州市东,益津关在今霸州市,瓦桥关在今雄县西南。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北伐契丹,取瀛、莫二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一说此三关中有草桥关(今河北高阳县东),而无淤口关。(5)明代以今河北省境内沿内长城的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为“内三关”,今山西省境内沿内长城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为“外三关”。京师恃为外险,北边有事,必分列戍守于此。


猜你喜欢

  • 呼伦布雨尔

    即呼伦贝尔。今内蒙古海拉尔市。清西清 《黑龙江外纪》 卷1: “呼伦贝尔,一作呼伦布雨尔,通称海兰儿。盖其地有池,一曰呼伦,一曰贝尔,官军屯驻二池间,因以名地。” 清雍正十年(1732) 设总管等员驻

  • 饶州千户所

    明置,在今江西波阳县城西南隅。《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 饶州守御千户所 “在府城西南隅。明洪武初建”。

  • 瑗县

    西汉置,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禹城市西南。东汉省。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禹城市西南。属平原郡。东汉初废。

  • 利民寨

    金置,在今河北隆化县北。《金史·地理志》 兴州:承安五年(1200),“改利民寨为利民县”。即此。

  • 张超谷

    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毛女峰之东北。东汉张楷居此。楷字公超,故名。又名雾谷,亦名雾市谷。以公超能为五里雾而得名。《宋史·隐逸上·陈抟传》:“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德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即

  • 三寨堡

    在今广西忻城县东三寨村。明置三寨堡土巡司。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东三寨。明设巡检司。清废。

  • 东阳府

    唐置,属夔州。在今四川巫山县东一里。后废。

  • 洷南县

    即泾南县。治所在今四川纳溪县东南。《旧唐书·地理志》 旧作 “洷南县”,标点本据 《新唐书》、《通典》 改为 “泾南县”。

  • 漠南

    亦作幕南。初指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后汉书·乌桓传》: “匈奴转北徙数千里,漠南地空。” 清代又专指内蒙古为漠南,即以此故。又作幕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自汉代以后常称为漠南。《史记·匈奴列

  • 永昌府

    宋大理置,治所即今云南保山市。辖境约当今云南保山市、永平县以南,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以北,东抵澜沧江,西抵怒江。元至元十一年(1274)降为永昌州。十五年(1278)复为府,属大理路,为大理金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