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陂
在今江苏扬州市附近。《方舆胜览》卷44扬州:三十六陂“在江都县”。宋王安石《题西太乙宫壁》诗:“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相见江南。”
在今江苏扬州市附近。《方舆胜览》卷44扬州:三十六陂“在江都县”。宋王安石《题西太乙宫壁》诗:“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相见江南。”
即今安徽新安江支流扬之河(练河)。源出安徽绩溪县北巃丛山,西南流至歙县城西为练江。《寰宇记》卷104歙县:扬之水“北从绩溪县东(应为西)南流六十里,至临溪馆入歙县界,至郡城西与四水合流,东南流入新安江
即今河北卢龙县东三十四里双望镇。明设堡,为出山海关孔道。清为驿站。《方舆纪要》卷17卢龙县:双望堡“嘉靖三十八年,蒙古入犯至双望堡”。即此。即今河北省卢龙县东双望。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蒙古入犯
1932年9月析河南光山县及湖北黄安、麻城二县地置,属河南省。治所在新集 (今河南新县治)。以国民党将领刘峙的号而命名。1947年改为新县。旧县名。1933年由河南省光山县南部和湖北省黄安(今红安)、
一名呼图克拜。即今新疆呼图壁县。清乾隆二十八年 (1763) 设呼图壁巡检,光绪二十九年(1903) 升为县丞。1918年改置呼图壁县。
在今浙江兰溪市东北七十二里。《方舆纪要》卷93浦江县:乌属山“其山突然中起,众峰罗列, 小梅溪之源出于此”。
即今辽宁庄河市东北黑岛镇。清咸丰 《岫岩志略》 卷4: 瀛纳河在 “ (岫岩) 城南一百五十里。源出冰峪,东南流至黑岛东入海”。即此。
在今江苏江浦县西北十五里。《清一统志·江宁府一》: 黄悦岭,“明初凿通江淮东葛驿路,为南北孔道”。
唐代安南通天竺道的 一部分。唐樊绰《蛮书》 卷6: “夷人不解舟船,多取通海城路贾勇步入真、登州林西原,取峰州路行。” 通海城路的路线,《蛮书》 卷1有详细记载。从安南都护府城取峰州路,往西北至古涌步
即白马津。在今河南滑县东北古黄河东岸。为黄河重要渡口。《水经·河水注》: 黎阳县天桥津,“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今城内有故台,尚谓之鹿鸣台,又谓之鹿鸣城。王玄谟自滑台走鹿鸣者也,济取名焉,故亦曰鹿鸣津
即白洋淀。在今河北安新县南。《清一统志·保定府二》:白洋淀“自(明)正德间杨村河决入,始成泽国。今合相近诸淀之水,总名西淀”。即“白洋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