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山镇

三山镇

①即今安徽繁昌县东北三十五里三山镇。临江有三峰秀起,称三山矶,为江船避风港。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8:绍兴二年(1132)九月乙丑,“初命沿江岸置烽台以为斥堠”,凡八所,“三山”为其一。《明史·地理志》 繁昌县:“三山矶在东北,滨江。”有三山巡司。

②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司城山。《方舆纪要》卷92余姚县:三山镇“在县东北五十里金山上。以蔡山、金山、破山并峙而名。旧置巡司,洪武二十年移于破山西南,去县六十里,有小城戍守,仍曰三山巡司”。


(1)在安徽省繁昌县北部。面积39平方千米。人口2.9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山街,人口3900。因镇南三华山得名。古为江防要地,清代设巡检司。建国初属三山区,1958年建三山公社,1984年置镇。主产稻、小麦、豆类和蔬菜。有化工、拉丝、被单等厂。为沿江圩区蔬菜、水产品集散地。芜铜公路经此。繁昌十景“三山秋月”即此。镇西有渡江战役烈士墓。(2)在福建省福清市东南部、龙高半岛中部。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11.1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山,人口2120。境内有当山、多石山、王井山,故名。1961年由高山公社析出建三山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置镇。产甘薯、花生、稻。养殖蛏、蛎、蛤、紫菜。有纸箱、鞭炮、抽纱、耐火材料等厂。真大公路经此。古迹有明建迎潮塔。(3)在广东省阳东县东南部。面积63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三山圩,人口700。因镇区附近有船山、鲤鱼山、浦壳山三山,故名。明、清属乔马都。民国属阳江县二区。1957年设三山乡,1961年置三山公社。1983年改为三山区,1986年复改乡,1994年置镇。地处那龙河下游台地平原区。主产稻、花生,并产甘蔗、柑橘等。滩涂养蚝、虾。有农机修配、五金、木器加工等厂和建筑队。有公路通江城接325国道。


猜你喜欢

  • 北室韦

    在今黑龙江省西北境小兴安岭北端。《隋书·室韦传》:“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分为九部落,绕吐纥山而居。”

  • 珠勒都斯山

    在今新疆和静县北。清宣统 《新疆图志》卷60: 珠勒都斯山 “其中多黄金。东西珠勒都斯之水出焉,是为海都河之源”。为土尔扈特、和硕特游牧处。

  • 王亭镇

    在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宋史·夏国传上》:雍熙四年(987),“知夏州安守忠以三万众战于王亭镇,败绩,继迁追至城门而返”。

  • 甬江

    在今浙江东部。上源奉化江和姚江,流至今浙江宁波市城区汇合后始称甬江,东北流经鄞县、宁波市镇海区、北仑区而注入东海。《史记·吴太伯世家》: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越王勾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

  • 东水

    又名东游水、宋熙水。即今四川苍溪县东北之东河。《水经·漾水注》:“汉水又东南,得东水口。水出巴岭,南历僚中,谓之东游水。”

  • 奉化军

    五代方镇。杨吴置,治所在江州 (今江西九江市)。后属南唐。北宋废。五代十国方镇名。吴顺义元年(921年)置,治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领江州。北宋废。

  • 罗场镇

    北宋置,属庐江县。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五十里罗河镇。清为罗昌市。在四川省高县南部。面积73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罗场,人口 2400。以姓氏得名。1949年为四维乡,1958年改公社,19

  • 朝?县

    即朝那县。 在今宁夏彭阳县西古城乡。《史记·封禅书》: “湫渊, 祠朝�� 。”

  • 青龙观镇

    即今四川简阳市东北青龙观乡。民国《简阳县志》 卷2: 青龙观 “(距城) 四十里。(创建)清光绪十五年”。

  • 岘关

    即黄岘关的简称。在今河南罗山县西南。《梁书·武帝纪》:普通五年(524),“攻岘关”,即此。黄岘关的简称。在今河南省罗山县西南。《梁书·武帝纪》:普通五年(524年),“攻魏岘关”,克之,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