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穗县

三穗县

1928年改灵山县置,属贵州省。治所即今贵州三穗县。据1985年版《贵州省志》(地理志上册)称:灵山县改名三穗县,是因这一年“当地有‘一禾三穗’的喜庆得名”。


在贵州省东部。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积1040平方千米。人口20.4万。辖5镇、3乡。县人民政府驻八弓镇。三穗,系1927年县境内多处地方出现一株水稻生三穗,认为是吉祥之兆,故名。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置邛水县,隶思州。宣和四年(1122年)废邛水县为堡。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复置邛水县。明洪武五年(1372年)分置团罗、得民、晓隘、陂带、邛水五长官司,属思州宣慰司;二十九年四司并设邛水十五洞长官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属镇远府。清雍正十年(1732年)置邛水县丞,属镇远县。1913年置邛水县,隶黔东道(1914年改名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26年易名灵山县,1931年更今名。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镇远县,1962年恢复三穗县建置。地处黔东南低山丘陵。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以稻、玉米、小麦、大豆、甘薯为主。有羽绒、电力、农机、酿酒、水泥、造纸、制漆、印刷、针织、粮油、食品等工业。贵鲇、谷三、三星公路纵横县境。名胜古迹有永宁山文笔塔和武笔塔。


猜你喜欢

  • 三石镇

    在今浙江临海市东九十里三石浦。《方舆纪要》卷92台州府:三石镇“在府东。嘉靖中,倭掠临海之三石镇”。即此。(1)古镇名。在今浙江省临海市东南川南乡三石浦附近。明嘉靖中,倭寇掠临海县三石镇,即此。(2)

  • 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明洪武九年 (1376) 改福建行中书省置,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辖境相当今福建省。清称福建省。

  • 定晋岩禅果寺

    即禅果寺。在今河北武安市西北活水乡寺沟村东。

  • 抃傍山

    在今甘肃卓尼县西。《元和志》卷39临潭县:抃傍山“在县东十一里。抃傍,羌语也,羌语呼石为抃,呼高为傍,因以为名”。

  • 白岁山

    亦作百岁山。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方舆纪要》卷73平茶洞长官司:白岁山在“司西三十里。高耸插天。土人以山积雪则有年,故名”。

  • 集贤驿

    在今四川万县市东。《方舆纪要》 卷69万县: 集贤驿 “在县东五里,水驿也”。清裁。

  • 文英营

    即今江西崇义县西南文英乡。旧名文英隘,亦曰文英堡。清设守备驻此,雍正十年(1732)改设都司。

  • 施王屯

    一名施王城。在今湖北恩施市南十五里。《方舆胜览》 卷60施州: “东晋末桓诞窜太阳蛮中,筑城临施水,号施王城,子孙袭王。” 《方舆纪要》 卷82施州卫: 施王屯在 “卫南十五里。东晋末,桓诞自称施王,

  • 九丝城

    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南德胜乡西北九丝城。《方舆纪要》卷70兴文县:九丝城,“明隆庆中,蛮叛据为巢穴,四出焚掠。万历初,官兵进讨,蛮固守鸡冠岭及九丝大城两地,雄峻相望,几四十里。其间龙坂盘折,崖壁对峙, 中

  • 姑衍州

    唐置,为羁縻州。治所在今陕西省北境。唐羁縻州。永徽元年(650年)以薛延陀部落置,约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中部。属达浑都督府。开耀元年(681年)侨治夏州宁朔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