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
①即清乾隆六年(1741)所置苏松太道,因驻上海县(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通称上海道。
②1914年1月置,驻上海县(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同年6月改为沪海道。
(1)苏松太道移驻上海县后的通称。(2)1914年1月置,治上海县(今上海市城区)。属江苏省。原仅辖上海等五县,旋改依苏松太道旧区域,辖上海、吴县、常熟、昆山、吴江、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太仓、嘉定、宝山、崇明等县。辖区约当今上海市及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各市县(张家港市除外)。1914年6月废。
①即清乾隆六年(1741)所置苏松太道,因驻上海县(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通称上海道。
②1914年1月置,驻上海县(今上海市南市区旧城内),同年6月改为沪海道。
(1)苏松太道移驻上海县后的通称。(2)1914年1月置,治上海县(今上海市城区)。属江苏省。原仅辖上海等五县,旋改依苏松太道旧区域,辖上海、吴县、常熟、昆山、吴江、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太仓、嘉定、宝山、崇明等县。辖区约当今上海市及江苏省苏州市所属各市县(张家港市除外)。1914年6月废。
底柱山三门之一。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北黄河三门峡水库中。《清一统志·陕州》 “底柱山” 条引 《陕州志》: “三门: 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有得脱。”底柱山“三门
①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即今河南遂平县。南朝宋废。隋大业三年(607)改遂宁县复置,属汝南郡。唐武德四年(621)属豫州,贞观元年(627)废。八年(634)复置。宝应元年(762)属蔡州。元和十二年
北宋太平兴国间置,即今江苏启东市北吕四镇。《方舆纪要》卷23海门县:吕四场“俗传以吕仙四至此而名”。《嘉靖东南平倭通录》: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流劫狼山、利河等镇, 吕四、余西等场”。清置巡
在今河南固始县南。《方舆纪要》 卷50固始县: 青峰岭在 “县南百里。有泉出焉,流为梅仙河,东北入于淮。《志》 云: 岭跨商、固二邑之境”。(1)古山名。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南。梅仙河源出此山,东流入淮。
一名百渎山。在今江苏武进县南。《方舆纪要》 卷25常州府武进县: 黄公山 “在府南七十里。一名百渎山。去太湖十五里。《志》 云: 黄歇所封故墟也”。
在今浙江青田县城西。《清一统志·处州府》:石门亭“在青田县治西。宋建。王安石记”。
1946年改珠河县置,属松江省。治所即今黑龙江省尚志市。为纪念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烈士而命名。1954年划归黑龙江省。1988年改设尚志市。旧县名。1946年改珠河县置,治今黑龙江省尚志市尚志镇。
即共水。今山西芮城县东三十里恭水涧。源于中条山南麓,南流入黄河。《方舆纪要》 卷41芮城县: 恭水 “源出甘枣山,流入大河”。
即今浙江湖州市东南四十六里双林镇。《方舆纪要》卷91湖州府“南浔镇”条下:双林镇“嘉靖中,倭贼尝突犯此”。(1)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东部。面积96.7平方千米。人口7.3万。镇人民政府驻双林,人口1.
又名秀邸园。南宋临安 (今浙江杭州) 私家园林之一。据 《淳祐临安志》 卷6 《园馆》 载: 择胜园 “在钱塘门外。元 (原) 有刘家小园,并观音庵,在后九曲墙下。绍定三年,嗣秀王创造,今上皇帝御书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