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山
①即天门山。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东门岛。《乾道四明图经》卷6象山县:东门山“即《汉书·地理志》 所谓天门山也”。《方舆纪要》卷92象山县:东门山“其状若门,下有横石如阙”。
②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东门山“在府东南百里。宋景定中,邹凤集众保此, 树栅架梁, 以拒蒙古, 乡人依以免患”。
③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东门山在“卫东南二百余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相传夷夏尝以此山为界”。
①即天门山。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东门岛。《乾道四明图经》卷6象山县:东门山“即《汉书·地理志》 所谓天门山也”。《方舆纪要》卷92象山县:东门山“其状若门,下有横石如阙”。
②在今江西吉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庐陵县:东门山“在府东南百里。宋景定中,邹凤集众保此, 树栅架梁, 以拒蒙古, 乡人依以免患”。
③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东门山在“卫东南二百余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相传夷夏尝以此山为界”。
即俱战提。唐安西都护府属地。在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州 (苦盏) 附近。
一名乌伤溪水。又名东江。在今浙江义乌市境。《方舆纪要》卷93东阳县:东阳溪“出大、小盆山,屈曲流二百里,始至此,俗谓之河埠,西入义乌县境,至培磊市与画溪合流”。
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 建,在今江西萍乡市西六十里。清时曾设插岭关镇于此。后废。
清雍正八年 (1730) 置,属铜仁府。治所在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北十里长冲。以在松桃山下,故名。后移蓼皋山下,即今松桃苗族自治县。嘉庆二年 (1797) 升为直隶厅,属贵州省。1913年改为松桃县。
隋靺鞨七部之一。分布在今吉林长白山北,松花江流域。因水得名。《新唐书·北狄传》:“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 为七部中最强者。唐中期统一靺鞨诸部建渤海国。
①一名翼。春秋晋都,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十里故城村。晋穆侯自曲沃迁都于此。《左传》: 庄公二十六年 (前668), “士城绛, 以深其宫”。 即此。晋景公十五年 (前58
北宋属龙岩县,在今福建龙岩市南。《宋史·地理志》 漳州龙岩县: “有大济、宝兴二银场。” 《清一统志·龙岩州》: 银场 “ 《县志》: 宝兴铅锡场,在县南龙津桥。今废为民居”。
在今吉林双辽县东北东辽河一带。《明史·冯胜传》:洪武二十年(1387),胜为征虏大将军讨纳哈出,“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
北魏永安元年(528)分雍州置,治所在永安城(亦名鸿宾栅,今陕西三原县西北六十里嵯峨山北)。辖境相当今陕西铜川、宜君、耀县、淳化、三原、富平等市县地。永熙元年(532)迁治北地郡泥阳县(今陕西富平县西
在今河北保定市南市区裕华路北侧。原为宣化堂,为元代顺天路总管府驻地。明洪武初为保定府衙署。永乐元年 (1403) 大宁都司从蓟镇迁此。清康熙八年 (1669) 撤销大宁都司,原大宁都司署改为参将署,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