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镇
本临济县,北宋咸平四年 (1001) 废为镇。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临济村。《金史·地理志》:章丘县有临济镇。
(1)古镇名。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降隋咸济县置,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2)今镇名。在四川省邛崃市东南部。面积19.4平方千米。人口9300。镇人民政府驻临济,人口450。民国时,因逃避繁重捐税,几个绅士筹资迁此建场,取“同舟共济”之意得名。1949年为临济乡,1961年为临济公社,1981年改乡,1995年置镇。盛产竹木、柑橘、李。通公路。
本临济县,北宋咸平四年 (1001) 废为镇。在今山东章丘市西北临济村。《金史·地理志》:章丘县有临济镇。
(1)古镇名。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降隋咸济县置,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2)今镇名。在四川省邛崃市东南部。面积19.4平方千米。人口9300。镇人民政府驻临济,人口450。民国时,因逃避繁重捐税,几个绅士筹资迁此建场,取“同舟共济”之意得名。1949年为临济乡,1961年为临济公社,1981年改乡,1995年置镇。盛产竹木、柑橘、李。通公路。
在今安徽宣州市北敬亭山南麓。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两塔东西对峙若门阙,各七层,高约20米。平面呈四方形,砖砌仿木结构,除底层三面门外,以上每层四面开门,半木檐、木楼板。塔身砌有佛像、阑额、圆拱
在今山西代县西北。《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谷。”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南武夷五曲中。高可六十余丈。峰下为紫阳书院,即朱熹讲学处。明《八闽通志》卷6《地理志·山川》 崇安县:大隐屏峰,“其峰夷上锐下,拔地峭立如屏,武夷精舍在其下”。
即今江西南昌市八一公园北门对面佑民寺。南朝梁天监年间建。《清一统志·南昌府》:佑清寺“在新建县治东。旧为上蓝禅院。唐马祖道一以梁葛鱏宅建。宋改能仁寺。明为永安寺。本朝顺治五年重建,改今名”。
在今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东境。一说在今多伦县西北。《明史· 成祖三》: 永乐二十二年(1424),以蒙古太师 (明封和宁王) 扰边,朱棣率师北征,六月班师,七月 “己丑,次苍崖戍,不豫。庚寅,至榆木川,
明洪武初置,属播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瓮安县西北瓮水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 改置瓮安县。
①西汉置,属右扶风。治所即今陕西麟游县西北招贤镇。西晋废。②西魏改汧阴县置,为陇东郡治。治所在今陕西陇县东南十六里。北周明帝二年(558)迁治今陇县城。大象二年(580)复名汧阴县。古县名。(1)西汉
北魏太和年间筑,在今河南确山县东南。《元和志》卷9朗山县:“四望故城在县东南七十里。后魏太和十一年,豫州刺史王肃于四望陂南筑之以御梁。梁太清二年,豫州刺史羊鵶仁以二魏交逼粮运悬断,乃弃悬瓠归于义阳上表
又名乌常泽、黑冢泊。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北五十里。元于钦《齐乘》卷2:巨洋水“又东北由黑冢泊入海。黑冢泊,《述征记》谓之乌常泛。齐人名湖为泛。冢即秦皇望海台也”。
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三十六里六里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上海县东南有“六里桥”。镇上旧有高昌庙颇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