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姓湖
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北二里。《清一统志·蒲州府一》:五姓湖“分属临晋县、虞乡县界,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县志》亦名五姓滩,滩旁有五姓村,因名”。
古湖泊名。又称五姓滩。即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北伍姓湖。因其地有五姓村,故名。《大清一统志》:“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
在今山西永济市东北二里。《清一统志·蒲州府一》:五姓湖“分属临晋县、虞乡县界,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县志》亦名五姓滩,滩旁有五姓村,因名”。
古湖泊名。又称五姓滩。即今山西省永济市东北伍姓湖。因其地有五姓村,故名。《大清一统志》:“即古张阳池东西二陂也。”
在今江西广昌县东南,接福建建宁县界。《清一统志 ·建昌府二》: 茱萸隘 “在广昌县东六十里。相近有船尖隘”。在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军事要塞。清时置兵戍守此地。
南朝梁大同中置,属广州。治所在高要县(今广东肇庆市)。隋开皇九年 (589) 废。唐天宝元年 (742) 复改端州为高要郡。治所仍在高要县。辖境相当今广东肇庆、高要、高明三市地。乾元元年(758) 复
即二赞行溪。今台湾省台南、高雄二县间之二仁溪。源出高雄县北旗山附近丘陵间,西南流至台南、高雄二县界上,西流入海。郑氏治台期间,为承天府与南路联系必经之地。
又作竹瓦寺。亦名卓瓦公巴。即今西藏察隅县北竹瓦根。清末刘赞廷《波密日记》:由波罗“七十五里至甲惹同宿,七十里至竹洼寺宿”。即此。“竹洼寺”,藏语意为众生寺。
在今湖北罗田县东北,接英山县及安徽金寨县界。《清一统志·黄州府二》:天山砦“在罗田县东北一百三十里多云镇南。一名天堂砦,元末徐寿辉尝据此”。
又称大黑山、紫山、闷摩黎山。在今青海中部偏南。为昆仑山脉南支。西接可可西里山,东接岷山及邛崃山。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西北一东南走向。海拔5000—6000米。《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枯尔坤山“今黄河
元置,属思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铜仁市。明洪武五年(1372)改为铜仁长官司。
在今广东恩平市北红咀山,北与开平市交界。《方舆纪要》 卷101肇庆府恩平县: 鸿咀山营“在县西北百里。嘉靖十九年设”。
即嵩高山。今河南登封市西北嵩山。《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淮南子·墜形训》 高诱注:“少室、太室在阳城,嵩高山之别名。”
即今福建南安县南大盈。南宋嘉定中改名康店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