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阙关
东汉中平元年(184)置,属八关都尉。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为洛阳南面门户。以伊阙为名。《后汉书·灵帝纪》 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即此。后废。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伊阙山上。东汉中平元年(184年)为镇压黄巾军所设八关之一。
东汉中平元年(184)置,属八关都尉。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二十五里。为洛阳南面门户。以伊阙为名。《后汉书·灵帝纪》 注:“八关谓函谷、广城、伊阙……。”即此。后废。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伊阙山上。东汉中平元年(184年)为镇压黄巾军所设八关之一。
在今河南偃师市西北(汉魏故城东北)。北魏时又名闻义里。北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卷5:“洛阳城东北有上商里,殷之顽民所居处也。高祖名闻义里。迁京之始,朝士住其中,迭相讥刺,竟皆去之。唯有造瓦者止其内,京
在今云南文山县境。明土司龙祚筑。《清一统志·开化府》 引 《府志》: “其地山高箐密,人迹罕至,天阴时常闻人马鼓乐声。”
一名罗陈店。即今河南光山县西四十四里罗陈乡。明嘉靖 《光山县志》 卷1 《里店》: 罗官店集 “旧名斗塘店,因里人罗纪自舍地七丈修造镇,后改今名”。
三国吴置,属九德郡。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德寿县西。西晋太康二年(281)改为阳遂县。古县名。三国吴置,治今越南河静省德寿西。属九德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改名阳遂县。
唐武德二年(619)置,治所在方城县(今河南方城县)。贞观八年(634)改名鲁州。
南诏置,属会川都督府。治所在今四川米易县。
又作挦思干、撒马耳干、撒马儿罕、邪米思干、薛米思干、薛米思坚、薛迷思加、薛米则干、换思干、换斯干。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辽保大三年(1123)耶律大石大败西域诸国十万大军于此。《辽史·天祚皇帝纪·
其上游即猪龙河的上游大沙河,下游即天津海河。《水经注》 称之为泒河尾。《说文》: “泒水,出雁门葰人戍夫山,东北入海。” 即此。《寰宇记》 卷62安喜县: “ 《水经注》 云: 泒水历天井泽,南水流所
亦作挑河头。即今河北廊坊市南五十二里调和头乡。清乾隆 《东安县志》 卷2乡镇市集: 挑河头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同治 《畿辅通志》 卷46东安县图: 南有调河头镇。
北宋置,属历阳县。在今安徽和县西北二十里。古镇名。在今安徽省和县西北,今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