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郡
西汉景帝五年 (前152) 改广川国置,治所在信都县 (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深州、武邑、枣强、衡水、南宫、景县等县市及山东德州市的一部分地。甘露三年 (前51) 改为信都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间曾改冀州为信都郡。
西汉景帝五年(前152年)改广川国置,治信都县(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武邑、束鹿以南,南宫、故城以北,滏阳河以东及山东省德州等地。中元二年(前148年)复为广川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冀州为信都郡。
西汉景帝五年 (前152) 改广川国置,治所在信都县 (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冀州、深州、武邑、枣强、衡水、南宫、景县等县市及山东德州市的一部分地。甘露三年 (前51) 改为信都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间曾改冀州为信都郡。
西汉景帝五年(前152年)改广川国置,治信都县(今河北冀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武邑、束鹿以南,南宫、故城以北,滏阳河以东及山东省德州等地。中元二年(前148年)复为广川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冀州为信都郡。
①一名小峨嵋山。在今河南郏县西北三十五里。《清一统志·汝州》: 小峨眉山 “相传宋苏轼在汝州见之,以其形类蜀之峨嵋,故名”。元至正中建三苏祠于山上。②亦作蛾嵋山。在今广西崇左县东。《清 一统志·太平府
在今江苏镇江市西。《寰宇记》卷89丹徒县:西浦,“《南徐州记》云:京口旧名项口。《异苑》云:交州阮郎,晋永和中出都至西浦泊舟”。《宋书·五行志四》:东晋太元十七年(392),“京口西浦,亦涛入杀人”。
明永乐九年(1411)筑。在今山西大同市西南。《清一统志·大同府》:怀仁堡“在大同县西南八十里, 周三百五十五丈八尺,濠深一丈七尺”。明永乐九年(1411年)置,在今山西省大同市西南。属大同府。清因之
即高宛县。在今山东邹平县东北苑城。《续汉书·郡国志》 作 “高菀县”。
民国置,即今山东莱西市西南二十四里孙受乡。明初孙受建村,故名。在山东省莱西市中南部。面积69.5平方千米。人口3.5万。镇人民政府驻孙受,人口 1000。传明初孙受建村,故名;一说明崇祯年间,兵科给事
即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北与门源回族自治县交界之大达坂山。《清史稿·地理志》:大通县“北:大寒”。民国《大通志》第一部:大寒山“去县城北四十五里,居浩亹河之南,壁立千仞, 自西至东,横亘二百余里,划
在今山东胶南市西。《水经·胶水注》:拒艾水“出(黔陬)县西南拒艾山”。清光绪《山东通志》卷27谓即铁橛山。一说即艾山。
东晋孝武帝侨置,侨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南朝宋移治均(今湖北丹江口市)。北周废。东晋孝武帝时侨置,治襄阳县(今襄樊市襄阳区)。属扬州。南朝宋改为实土,治义成县(今丹江口市)。辖境约当今湖
金置,属高密县。在今山东胶南市南之古镇营。
旧名苏历江。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北。《方舆纪要》卷112安南:来苏江“在府城东北。自富良江分流,转而西,直抵锐江。……永乐初,黄福为交趾布政司,以江淤重浚,时王师吊伐,因更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