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元城县

元城县

①西汉置,属魏郡。治所在沙鹿旁(今河北大名县东)。《汉书·地理志》 元城县注:“应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 因而遂氏焉。”三国魏为阳平郡治。北魏属魏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复置,属魏州。移治古殷城(今山东莘县西南),大业初属武阳郡。唐贞观十七年(643)并入贵乡县。圣历二年(699)复置,移治王莽城(今大名县东北)。开元十三年(725)又移治今大名县东北大街乡(旧府城),并与贵乡县同治。五代唐改名兴唐县,后晋复名元城县。北宋为大名府治。蒙古至元二年(1265)并入大名县,寻复置,为大名路治。明为大名府治,洪武三十一年(1398)移治今大名县。1913年并入大名县。

②南朝宋侨置,属阳平郡。寄治无盐县(今山东东平县东南)。北魏移治今宁阳县南。


古旧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大名县东。《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魏武侯公子元食邑于此,因而遂氏焉。”属魏郡。三国魏属阳平郡。西晋为阳平郡治。东魏天平初改属魏尹。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移治今山东省莘县朝城东北。属魏州,大业初属武阳郡。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并入贵乡县,圣历二年(699年)复置。移治今大名县东北大街,与贵乡县同为魏州治。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改为兴唐县,晋复旧名。宋、金与大名县同为大名府、大名府路治。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并入大名县,后复置。为大名路治。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移治今大名县,为大名府治。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后与大名县同为大名府治。1913年裁府,并元城县入大名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冀南行署曾设此,1949年仍并入大名县。


猜你喜欢

  • 李子关

    明置,属永宁卫。在今四川兴文县南新坝乡东南,东距叙永县四十里。《明史·程信传》:成化间,征讨戎县山都掌族,“南宁伯毛荣由李子关”。即此。在今四川省兴文县东南。明成化四年(1468年),平“都掌蛮”,贵

  • 阿济山

    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西北至新疆伊吾、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北,与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至南戈壁省西部南界上。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16:额济纳旧土尔扈特部“北至阿济山,原注:逾大戈壁接扎萨克图汗部界。补注:秋

  • 东门池

    在今河南淮阳县城内。《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东门之池可以沤麻。”《寰宇记》卷10宛丘县:东门池“在县城东北角,水至清而耗,亦不生草木”。

  • 太阳埠

    又作大阳埠。即今江西波阳县东北太阳埠乡。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12:饶州府鄱阳县东北有太阳埠汛。

  • 馆前驿

    即今福建长汀县东北馆前镇。元置馆前站。明洪武初改为驿。

  • 周田村墟

    在今广东曲江县东北周田镇。清同治《韶州府志》 卷11曲江县有 “周田墟”。

  • 南山

    ①在今河北霸州市东。《方舆纪要》 卷11霸州 “莫金山” 条: “南山在州东七十里。乔林修竹,周匝十数里,为州之胜。” 后为河水冲毁,成为平陆。②即君山。又名荆南山。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二十里铜官山。《

  • 曲宿尔

    即曲水宗。在今西藏曲水县东北曲水。见“曲水县(2)”。

  • 高望城

    在今江苏江浦县西南三十里高旺村。《晋书·王浑传》: 太康初,伐吴,王浑遣 “李纯据高望城”。即此。北宋置高望镇,属乌江县。又名高旺镇。即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西南高旺镇。《晋书·王浑传》:西晋太康元年(

  • 北路道

    ①1913年置,属山西省。治所在代县(今山西代县)。辖境相当今山西保德、静乐、忻州、定襄、五台等县市以北地。1914年改名雁门道。②1913年置,属奉天省。治所在辽源县(今吉林双辽市)。辖境相当今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