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坌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西北八里乡。清雍正九年(1731)于此置八里坌巡司。同治《淡水厅志》卷2:八里坌山“山凡八面,故名”。八里坌因山为名。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本台湾土著番社。台湾北部开拓之初,此地为一重要据点。清雍正初已形成聚落,十年(1732年,一作九年)置巡检司,属彰化县。乾隆初发展成街市,称八里坌街。五十七年(1792年),诏开八里坌通商,与福建的五虎门(今福建连江县东南五虎岛)及蚶江(今福建石狮市北蚶江镇)对渡。其后因沿岸淤浅,港口职能遂为对岸的沪尾(淡水)所替代。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西北八里乡。清雍正九年(1731)于此置八里坌巡司。同治《淡水厅志》卷2:八里坌山“山凡八面,故名”。八里坌因山为名。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八里乡。本台湾土著番社。台湾北部开拓之初,此地为一重要据点。清雍正初已形成聚落,十年(1732年,一作九年)置巡检司,属彰化县。乾隆初发展成街市,称八里坌街。五十七年(1792年),诏开八里坌通商,与福建的五虎门(今福建连江县东南五虎岛)及蚶江(今福建石狮市北蚶江镇)对渡。其后因沿岸淤浅,港口职能遂为对岸的沪尾(淡水)所替代。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治所即今广东饶平县东南所城。清乾隆六年(1741)移黄冈协右营守备驻此。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治今广东省饶平县东南。属广东都司。清乾隆六年(1741年)移黄冈协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位于安渡滩西南。低潮露出,为一东西长、南北窄的完整环礁。东侧有数块海拔1.5—3.0米的珊瑚礁块。中国渔民向称石公厘,因环礁边缘一个个竖立的礁石如石人,围成篱笆状,故名。1935
①一名大嵛山。即今福建福鼎县东南大嵛山。《清一统志·福宁府》: 嵛山 “在霞浦县东南海中。山高而中坳,形似钵盂,旧名盂山。中有三十六澳,地肥饶,居民稠密。明洪武间,周德兴以其孤悬海中,尽徙其民于内地,
在今江西石城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石城县: 赖家寨 “在县西南四十里。寨险峻,悬木梯数丈,半崖有石磴,扪萝而上,可容数百人。元末乡人避兵于此”。
在今广西隆安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10隆安县:可泸江在“县东南七十里,与武缘县接界。流入宣化县界,合大江。可通舟楫”。
北宋置,属营山县。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北七十里消水镇。
即今浙江台州市 (椒江区)西十里栅浦乡。《方舆纪要》 卷92临海县: 栅浦 “在海门卫东南(案: 应为“西”之误),嘉靖中倭贼由此入海门港,又由此犯松门卫”。
1934年日伪统治时改布西设治局置,属兴安东省。治所在尼尔基 (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驻地尼尔基镇)。1945年属兴安省。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呼伦贝尔盟。1958年改设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
在今广东始兴县南。《水经· 溱水注》: “ (邪阶) 水出县东南邪阶山。水有别源曰巢头,重岭衿泷,湍奔相属,祖源双注,合为一川。水侧有鼻天子城,鼻天子,所未闻也。” 据 《路史》: 鼻天子,即象。《寰
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南七十里。《方舆纪要》卷21临淮县: 梅城山在 “县东四十里。以山岩如城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