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关南

关南

①五代周显德六年(959),从契丹收复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其以南瀛、莫二州,北宋时称此三关以南地区为“关南”。约当今河北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市一带。景德元年(1004),宋、辽“澶渊之盟”,辽求关南地,为宋使曹利用拒绝。

②即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北宋时因地接辽境,为河北地区军事重镇。以在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之南而得名。《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平兴国四年(979)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五年沂州刺史毛继美皆屯兵于此,以备辽。七年改为高阳关。


(1)古地区名。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从契丹收复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及其以南瀛、莫两州,北宋时称这三关以南的地区为“关南”。约当今河北省白洋淀以东的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市一带。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澶渊之盟”,辽求关南地,为宋使曹利用拒绝。(2)古地名。即今河北省高阳县东旧城。北宋时因地接辽境,为河北地区军事重镇。以在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之南而得名。《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五年沂州刺史毛继美并屯兵于此,以备辽,七年改为高阳关。


猜你喜欢

  • 贺鲁州

    唐贞观二十三年 (649) 以贺鲁部置,为羁縻州。初隶云中都督府,后改属呼延都督府。当在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境。唐羁縻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贺鲁部置,确址不详,属单于都护府。后侨治夏州朔方县

  • 小汶河

    在今山东新泰市东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31新泰县:小汶河“源出东北四十里之龙池。池在龙亭山下,西南流百里,入于汶河”。

  • 背江

    即今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贝江。为融江支流。《方舆纪要》 卷109融县: 背江在 “县西北十里。《志》 云: 背江之水历石门山,流经罗城县界入柳江,盖即融江支流也”。《清一统志·柳州府》:背江“其源有

  • 坶野

    即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市 (旧汲县) 东北。《水经·清水注》: 仓水 “俗谓之雹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姆野矣”。又引 《竹书纪年》 曰: “周武王率西夷诸

  • 清化镇

    ①又名清华镇。唐置,即今江西婺源县西北清华镇。开元间曾为婺源县治。天祐中婺源县徙治弦高镇 (今婺源县),此地为清化镇。②北宋置,属光泽县。在今福建光泽县西六十里。《元丰九域志》 卷9邵武军光泽县有清化

  • 曹娥江

    古称柯水,又名上虞江,别称东小江。钱塘江下游最大支流。上游澄潭江源出今浙江磐安县北大盘山,北流经新昌、嵊县、上虞三市县,到上虞、绍兴二市边境注入钱塘江,长192公里。宋 《嘉泰会稽志》 卷10引 《会

  • 权砦

    在今贵州黎平县北。《方舆纪要》卷121黎平府:“权砦在(八舟)司南。其前有权砦渡。”

  • 箬岭

    ①在今浙江德清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91武康县: “箬岭在县 (治今武康镇) 西南三十五里,《志》 云: 山多箬竹,亦曰箬岘山。”②在今安徽歙县西北与黄山区 (原太平县) 交界处。宋淳熙 《新安志》

  • 功剩桥镇

    北宋置,属历阳县。即今安徽和县西南四十五里功剩桥。

  • 伊卢

    在今江苏灌云县东北伊芦乡伊芦山附近。《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亡将钟离昧家在伊卢。”《续汉书·郡国志》 东海郡朐县:“有伊卢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