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山
①亦作牢山、崂山。在今山东青岛市崂山区东北,东临大海。《魏书·释老志》:法显“乃于南海师子国,随商人泛舟东下,昼夜昏迷,将二百日。乃至青州长广郡不其劳山”。即此。《元和志》卷11引晏谟《齐记》曰:“太山自言高,不如东海劳。”元于钦《齐乘》卷1:“盖劳山之高以其登陟之难,则名劳。驱之不动, 又名牢也。”《清一统志·莱州府一》:劳山,“《诗》:山川悠远,维其劳矣。郑笺云:‘劳劳,广阔。’则此山或取其广阔而名之”。
②在今广东高要市东百里。《舆地纪胜》卷96肇庆府:劳山“在高要县东一百五里。故老相传云:山峡险,采樵者惮劳,俗因名之”。
③在今陕西甘泉县北二十里。《方舆纪要》卷57甘泉县:劳山“有大小二山。相传宋狄青与夏人相拒,士卒疲困,尝憩于此,因名”。1935年9月,国民党军对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在延安、甘泉之间的劳山地区设伏,10月1日一战取得重要胜利。此即著名的“劳山战役”。
(1)古山名。(1)又称崂山或牢山。即今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东崂山。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自琅邪北至劳、成山,以连弩候大鱼出而射之,即此。东汉经学家郑康成曾聚徒讲学于此。风景秀丽,且多胜迹,为游览避暑胜地。参见“崂山(1)(1)”。(2)即“崂山(1)(2)”。(2)集镇名。在陕西省甘泉县北部、劳山沟西岸。劳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00。曾名崂山。以村北劳山得名。明代名高礼里。清雍正《陕西通志》称大劳山铺。产谷子、玉米、小麦等。附近有林场。西包公路经此。村北有“周恩来劳山遇险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