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阴平郡
东晋置(一说南朝宋置),属梁州。治所在阴平县(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小溪坝镇北)。辖境相当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及青川、平武二县部分地。西魏改为龙安郡。
南朝宋置,治阴平县(今四川江油市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江油、青川等市县一带。属益州。西魏改为阴平郡。
东晋置(一说南朝宋置),属梁州。治所在阴平县(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小溪坝镇北)。辖境相当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及青川、平武二县部分地。西魏改为龙安郡。
南朝宋置,治阴平县(今四川江油市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江油、青川等市县一带。属益州。西魏改为阴平郡。
又名栖里。亦作唐栖。明置,属仁和县。即今浙江余杭市西北塘栖镇。明初开浚塘河,居民负塘而居,故名。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督臣张经与倭寇战于此。清设巡司。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东北部、京杭运河两岸。
清嘉庆十二年 (1807) 改嘉应州置,治所在程乡县 (今广东梅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梅州、兴宁、五华、平远、蕉岭等市县地。十七年 (1812)复改为嘉应州。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升嘉应州置,治程
在今四川红原县南。清雍正四年(1726) 置峨眉喜寨土千户。
即浊鹿城。在今河南修武县东北。《魏书·地形志》 汲郡北修武县: “治清阳城。” 即此。集镇名。在河北省馆陶县城北部。属路桥乡。人口1450。汉代清渊县故址,后废为村,俗称清阳城。产小米、小麦、棉花等。
即今湖北公安县治(斗湖堤镇)。以堤为名。《方舆纪要》卷78公安县“大江”条下:“五堤在县治东三里者曰赵公堤,在县治南半里者曰斗湖堤。”1955年公安县徙治于此。
北魏平城宫殿。在今山西大同市北。《魏书·高祖纪》 载:太和元年(477)春正月,“起太和、安昌二殿”。同年秋七月,“太和、安昌二殿成”。太和十六年(492)“十有一月乙卯,依古六寝,权制三室,以安昌殿
即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南恭门乡。北宋于北置弓门砦。
在今广东潮安县北。《方舆纪要》 卷103潮州府海阳县: 急水门溪在 “府南二十里,韩江之水分流出此,合双溪以入海,两山夹峙,中横大石,水势迅驶奔涌,因名”。
1934年改保安县置,治所即今陕西志丹县。1936年改名志丹县。旧县名。陕甘苏区设。1934年由陕西省保安县改名。1936年为纪念刘志丹烈士,改名志丹县。
在今河北沽源县东。《魏书·太宗纪》: 神瑞二年 (415) 五月,“辛酉,次于濡源,筑立蜯台”。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