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喀尔喀

喀尔喀

明、清蒙古部名。明代汉文文献译为 “罕哈”,清代译为 “喀尔喀”。明中叶,蒙古达延汗分其地为左、右翼各三万户,喀尔喀为左翼三万户之一,因地在哈剌哈河 (Qalqa) 流域而得名,封其子阿勒楚博罗特、格埒森札共领之。后阿勒楚博罗特子虎喇哈赤率部南迁至辽河流域,其五子分领五部 (五鄂托克,明人称为 “五大营”),为内喀尔喀。五部为翁吉剌特、扎鲁特、巴约特、巴林、乌济业特。明末,翁吉剌特、巴约特、乌济业特三部被并入察哈尔,余众或投明朝,或投后金 (被编入满洲八旗); 扎鲁特、巴林两部归降后金,从征有功,编为内扎萨克蒙古旗,清代属昭乌达盟。格埒森札七子留居故土,分领七鄂托克,分左、右翼,为外喀尔喀。明后期,其势力扩展至杭爱山地区,于是右翼居杭爱山,左翼居土拉河及其以东。格埒森札长子之曾孙、右翼长素巴弟,始号扎萨克图汗; 第三子之曾孙、左翼长衮布,始号土谢图汗; 第五子之孙硕垒居克鲁伦河,始号车臣汗。康熙二十七年 (1688),外喀尔喀三汗所部遭噶尔丹侵掠,皆投归清朝; 三十年,编为外扎萨克蒙古旗三十二个。三十六年,返回漠北。雍正间,从土谢图汗部中分出赛音诺颜部,遂为四部,各设一盟。至乾隆时,外扎萨克喀尔喀蒙古四盟属旗增至八十六个。


猜你喜欢

  • 河诺城

    一作珂诺城、阿纳城。北宋置,属河州。在今甘肃广河县。熙宁七年 (1074) 改为定羌城。即今甘肃省广河县城关镇。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改定羌城。

  • 中道镇

    在今广东信宜县北。《方舆纪要》卷104信宜县:中道镇在“县东北五十里。东川所经也。有巡司,洪武中置”。古镇名。在今广东省信宜市东北中道坡。《读史方舆纪要》:信宜县,中道镇,“县东北五十里,东川所经也。

  • 胭脂井

    即景阳井。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寺南古台城内。宋 《景定建康志》 卷19: “景阳井一名胭脂井,又名辱井。在台城内。”又称辱井。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城内鸡鸣山下。相传为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避隋兵之所。传

  • 武原乡

    在今浙江平湖市东。《汉书·地理志》:“海盐,故武原乡。” 西汉末海盐县治沦于柘湖,徙治于此。东汉永建二年 (127) 又陷为当湖。

  • 兴寿村

    即今北京市昌平县东三十里兴寿乡。清光绪《昌平州志》卷4:东“兴寿村。《采访册》:距城三十里”。

  • 夜郎

    战国至西汉时国名。主要在今贵州西部及北部,并包括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北部部分地区。国都旧址迄无定论。近年来在今贵州赫章县西北可乐民族乡古遗址中发现大量珍贵文物,品位甚高。可乐在彝文古籍中称为 “柯

  • 沿河祐溪长官司

    明洪武七年 (1374) 改沿河祐溪等处长官司置,属思南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永乐十二年 (1414) 属思南府。清废。

  • 沙土和驿

    明置,属永昌军民府。在今云南永平县西南杉阳乡。

  • 柘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宋州。治所在今河南柘城县北。大业初属梁郡。唐属宋州,贞观元年 (627) 废。永淳元年 (682) 复置。北宋属应天府。金属睢州。元末废。明洪武四年 (1371) 复置

  • 小城镇

    在吉林省舒兰市东南部。面积473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小城子街,人口2290。清光绪元年(1875年)曾筑有土围墙,俗称土城子,后演变为今名。1949年为小城区,1956年设乡,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