圉城县
①北魏景明后改圉县置,属陈留郡。治所即今河南杞县西南五十里圉镇。孝昌四年 (528)属阳夏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 (586) 复置,属汴州。大业初属梁郡。唐初属杞州,贞观元年 (627)废。
②南朝梁置,东魏属北陈留、颍川郡。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北齐废。
古县名。(1)北魏改圉县置,治今河南省杞县西南圉镇。属阳夏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唐贞观元年(627年)废。(2)南朝梁置,治今安徽省阜阳市东。北齐废。
①北魏景明后改圉县置,属陈留郡。治所即今河南杞县西南五十里圉镇。孝昌四年 (528)属阳夏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 (586) 复置,属汴州。大业初属梁郡。唐初属杞州,贞观元年 (627)废。
②南朝梁置,东魏属北陈留、颍川郡。治所在今安徽阜阳市东。北齐废。
古县名。(1)北魏改圉县置,治今河南省杞县西南圉镇。属阳夏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唐贞观元年(627年)废。(2)南朝梁置,治今安徽省阜阳市东。北齐废。
一作龙归山。在今四川铜梁县北安居镇东。《方舆纪要》卷69安居县:凤凰山“其西南对峙者曰龙归山,山形盘旋如龙,亦一方之胜”。《清一统志·重庆府一》:归龙山“在铜梁县北旧安居县东……东北对峙者曰凤凰山”。
隋仁寿二年(602)平夷僚置,在今四川汉源县北四十里九襄镇。四年(604)升为汉源县。唐徙汉源县于黎州。遂改为汉源镇。清末改为九襄镇。俗呼为汉源街。(1)在陕西省宁强县东南部。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97
①西汉置,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白水县西北。《汉书·薛宣传》: “粟邑县小,辟在山中,民谨 (勤) 朴易治。” 三国魏属冯翔郡。北魏废入白水县。②唐武德二年 (619) 改平陵县置,属雍州。治所即今陕
五代南唐交泰二年 (959) 升洪州置,建为南都。治所在南昌县 (今江西南昌市)。宋初改洪州,后升隆兴府。元改为龙兴路。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 朱元璋改为洪都府,至正二十三年 (1363)复改为南
在今山西潞城县东北神头村。《清一统志·潞安府》: 神头镇 “在潞城县东二十里”。(1)在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东北部。面积162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东神头。人口1540。因附近有神头泉,故
即冈底斯山。在今西藏西南部,隔雅鲁藏布江与喜马拉雅山平行。
又作同源墟。即今江西临川市西北四十里桐源乡。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2: 临川县西有桐源墟。
即金肃州。辽重熙十二年 (1043) 置,治所在今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城塔村古城。又称金肃州。辽重熙十二年(1043年)伐西夏置,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北纳林。重熙十九年“夏人侵金肃军,败之”,二十
①北周置,属翼州。治所在龙求县 (今四川茂县西北六十六里岷江东岸两河口)。辖境相当今四川茂县中部地区。隋开皇三年 (583) 废。②北周建德三年 (574) 置,为施州治。治所即今湖北恩施市。隋开皇初
辽置,属大同府。治所即今山西天镇县。元属兴和路。明洪武四年(1371)属大同府,寻废。古县名。辽析云中县置,治今山西省天镇县。属大同府。元属兴和路。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属大同府,寻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