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同城

大同城

①隋为防御突厥所筑。故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北。《隋书·长孙晟传》:开皇十九年(599),“染干因晟奏雍闾作反具欲打大同城,诏发六总管分道出塞讨之”。唐曰永济栅,亦曰永清栅。《元和志》卷4:“乾元后改[大安军]为天德军。缘居人稀少,遂西南移三里,权居永清栅。……按天德旧城,在西[受降]城正东微南一百八十里,其处见有两城。今之永清栅,即隋氏大同旧城理,去本城约三里已下。”天德军城即今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东阿拉奔古城,大同城在其西南三里。

②唐景云中吐蕃置,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资治通鉴》:唐开元十七年(729)三月,“瓜州都督张守珪、沙州刺史贾师顺击吐蕃大同军,大破之”。即此。


隋为防御突厥所筑。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东北古城(唐天德军西南三里)。唐称永济栅,一作永清栅,乾元元年(758年),镇北都护府曾权居于此。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突厥突利可汗奏言,都蓝可汗欲攻大同城,诏以汉王谅为元帅,分道出击,即此。


猜你喜欢

  • 东都

    ①西周武王都镐,成王时周公营建洛邑,作为镇抚东方的政治中心。因而称镐为西都,雒邑为东都。②新莽以长安为西都,以洛阳为东都。③东汉建都洛阳,因在西汉旧都长安之东,故名东都。班固有《东都赋》。④隋大业初营

  • 夥尔

    在今西藏巴青县西北巴青区的夥尔巴青。为藏北三十九族之一。见清乾隆 《西藏志 · 外番》。

  • 和硕特北右末旗

    清雍正三年 (1725) 置,属和硕特部。在今青海天峻县西北。后迁今德令哈市西。《清史稿·地理志》 北右末旗: “牧地在布喀河源沙尔诺尔之西。东至色尔柯克达巴,南至察罕陀罗海,西至萨尔鲁克,北至库尔鲁

  • 邪米思干

    即寻思干。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元《长春真人西游记》:“过大河至邪米思干大城之北。”即此。即“寻思干”。

  • 五原塞

    两汉五原郡边塞的统称,今内蒙古大青山西端、乌拉山南麓及阴山南坡的秦汉长城障塞。据考古报告,汉五原郡境(今包头市、乌拉特前旗)有南北两道长城:南线由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南麓(汉云中郡地)西行,至土默特右旗水

  • 又作、卢。随周武王伐纣的八国之一。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南。《国语·周语中》:“卢由荆妫。”韦昭注:“卢,妫姓之国。”春秋为卢戎国,后灭于楚为邑。《左传》:文公十四年(前613),“二子以楚

  • 齐右城

    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元和志》卷30大乡县:“齐右城,在县(治今永顺县东南志司城)东二百一十二里。秦时武安君所筑。”

  • 沙城

    ①在今河北张北县西北十里。明金幼孜《北征录》:永乐八年(1410),朱棣北征,三月“初七日早发兴和,行数里,过封王陀,今名凤凰山。山西南有故城,名沙城,西北有海子”。②在今河南沁阳市东北。《资治通鉴》

  • 辟邪渡

    又名武阳渡。即今江西南昌县 (莲塘镇)东南武阳镇。《方舆纪要》 卷84南昌县 “武阳水” 条下: “武阳渡一名辟邪渡。”

  • 普陀宗乘之庙

    在今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正北。清乾隆三十二年 (1767) 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形制建造。“普陀宗乘” 是藏语 “布达拉” 的汉译,故又有“小布达拉宫” 之称。建成之时,由伏尔加河流域返回祖国的厄鲁特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