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古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夏

大夏

①在我国西北部地。《淮南子·墜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吕氏春秋·适威》:“北至大夏,南至北户。”《史记·秦始皇本纪》 载琅邪刻石云:“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②指今山西太原市一带。《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杜预注:“大夏,今晋阳县。”相传为夏墟所在,故名。《史记·秦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正义》引《括地志》:“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昔高辛氏实沈居之,西近河。”

③即西夏。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羌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④中亚古国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古希腊人称为巴克特里亚,主要指今中亚阿姆河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地区。原始居民为伊朗人。在古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及塞琉古帝国时代,大夏都是其所属的一个省。公元前255年,郡守狄奥多德宣告独立,建都蓝市城(今阿富汗巴里黑),最盛时领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达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后国土分裂,势衰。约公元前140年—前130年之间,大月氏渡过阿姆河,征服了大夏。先是以大夏为臣属,后灭大夏,占领了大夏的全部国土。西方记载称此后的大月氏为吐火罗人,他们居住的地区通称为吐火罗,但中国却长期仍称之为大月氏。


古地区名。(1)先秦时代对极北地区的泛称。《淮南子·墬形训》:“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吕氏春秋·适威》:“北至大夏,南至北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琅邪刻石云:“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2)今山西省太原市周围地区。《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杜预注:“大夏,今晋阳县。”相传为夏墟所在,故称。《史记·秦始皇本纪》:“禹凿龙门,通大夏。”《正义》引《括地志》:“大夏,今并州晋阳及汾、绛等州是。昔高辛氏子实沈居之,西近河。”


猜你喜欢

  • 桑园驿

    清光绪年间置,即今新疆托克逊县南桑树园子。宣统 《新疆图志》 卷80吐鲁番县: “自托克逊驿偏南九十里苏巴什驿,八十里阿哈克拉克驿,六十里桑园驿。”

  • 北平县

    ①西汉置,属中山国。治所在今河北满城县北十里。北魏孝昌中移治今顺平县东北二十里,为北平郡治。北齐属中山郡。隋开皇初属定州,移治今顺平县。唐万岁通天二年(697)改为徇忠县,神龙元年(705)复为北平县

  • 峡石县

    即硖石县。在今河南陕县东南五十二里硖石乡。新、旧 《唐书·地理志》 作峡石县。

  • 下水站

    驿站名。元置,在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南。

  • 南朱提郡

    南齐改朱提郡置,属宁州。治所在朱提县 (今云南昭通市境)。辖境约当今云南昭通至东川一带。南朝梁末废。

  • 航头镇

    亦作行头。即今上海市南汇县西二十九里航头镇。明时有盐仓,商业繁盛。(1)在上海市南汇区西南部。面积26.2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航头,人口1800。明时设盐仓于此,为货运码头,因称航头。

  • 博罗充克克河

    一作波洛冲克克河。即今青海东部之湟水上源。《清一统志·青海厄鲁特》: 湟水 “番名波洛冲克克河。在西宁边外西北青海之东,源出噶尔藏岭,有三泉,一名伊克乌拉古台儿,一名土尔根乌拉古台儿,一名查哈乌拉古台

  • 半截塔镇

    即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五十里半截塔镇。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热河省围场县:“县属半截塔,位于伊马都河左岸,距天宝山七十里,至多伦二百三十里。户数一百,人口八百。”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

  • 陈怀支线

    从河南沁阳(旧怀庆府)东北至陈庄。长5公里。为道清铁路支线。日伪于1941—1942年修筑。1945年被拆除。

  • 台头堡

    在今河北大名县东。《方舆纪要》卷16元城县:“台头堡在府城南。其地有高台,相传魏惠王拜郊台。村因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