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斤山
又作秦山。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之大青山。《隋书·突厥传》:开皇二十年(600),“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其国大乱。遣太平公史万岁出朔州以击之,遇达头于大斤山,虏不战而遁”。
古山名。又称秦山。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资治通鉴》: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隋将史万岁“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即此。
又作秦山。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之大青山。《隋书·突厥传》:开皇二十年(600),“达头自立为步迦可汗,其国大乱。遣太平公史万岁出朔州以击之,遇达头于大斤山,虏不战而遁”。
古山名。又称秦山。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资治通鉴》:隋开皇二十年(600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隋将史万岁“出塞,至大斤山,与虏相遇”,即此。
①唐昭宗李晔陵。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旧唐书·哀帝纪》: 天祐二年 (905) 二月,“葬昭宗皇帝于和陵”。《新唐书·地理志》 缑氏县: “有恭陵、有和陵,在太平山。本懊来山,天祐元年更名。”②在今四
或作仇由、仇犹。春秋、战国时国。在今山西盂县东北半里。《战国策·西周策》:“游腾谓楚王曰:昔智伯欲伐厹由,遗之大钟,载以广车,因随入以兵,厹由卒亡,无备故也。”
亦作河湟郡。十六国前凉置,治所在黄河城(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西南黄河北岸)。《水经·河水注》: “河水又东北径黄河城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 会贞按: “湟、黄二字通用,或以此黄河为湟河之讹。”
明置,属龙门所。在今河北赤城县东南三十里样田乡。《方舆纪要》 卷18龙门所: 样田堡 “旧名鸡田,民堡也。嘉靖三十七年始改为官堡”。即今河北省赤城县东南样田。原称鸡田,为民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
又名搴旗山。在今湖南长沙市南十里。《明一统志》 卷63长沙府: 青旗山 “山形高耸如旗”。
即今山西襄垣县东南井关。《新唐书·地理志》:襄垣县东有井谷故关。《元和志》卷15襄垣县:井谷关“在县东南四十里。置在天井谷内,深邃似井,因以为名。魏武初迁邺,于此置关,周建德六年废”。在今山西省襄垣县
①在今浙江绍兴县西。《清一统志·绍兴府一》: 越王山 “在山阴县西南一百二十里。昔越王尝栖兵于此。今其上有走马冈、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②即今福建福州市北屏山。《寰宇记》 卷100福州闽县:
即今河北饶阳县西南四十里小堤乡。清于此设堡。
1914年改靖江县置,属云南滇中道。治所即今云南绥江县。民国 《绥江县地志资料细目册》:“因边连蛮地,取绥靖边疆之义。” 1916年直属云南省。在云南省东北部,西部和北部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邻。属昭通市
三国蜀汉改刚氐道置,属阴平郡。治所在今四川平武县东南三十里古城镇。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阴平郡“刚氐县,涪水所出,有金银矿”。西晋废。